牛津通识读本


历史就是不断的循环往复罢了,我知道立flag的次数够多了,但是还是时不常需要立一立,不然某一天突然就萎了。事情通常是这样的,堕落导致焦虑,焦虑寻找解脱,找到某一件事暂时缓解了焦虑,再次走到老路上,大体是这么一个过程。但我始终还是个理性乐观派,我认为历史虽然循环往复,但最终是循环上升的,就像我们不会再见到帝制,生活也比从前更好,你当然可以反对,可是一百年前的皇帝也不会在这样的夏日吹到空调。

我对我个人其实还是有点追求的,大体来说无非是健康一点,聪明一点,有点小钱。在昨天的《当我谈论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其实是想在大时间跨度上对自己的健康做一点刻意的管理,当然了我也没期望自己能三小时跑完马拉松,也没期望每周七天,天天锻炼,横练一身腱子肉。一年中有个51%的完成度就行了,人嘛,还是中庸一点,不必太精进,也不要太颓废,仅此而已。

然后脑子上,我也想变得聪明一点,和跑步一样,我也没期望过高,将阅读习惯养成,多读读书,遇到感兴趣的问题,就凭借上天给的天赋往下面挖一挖就可以了,至于能达到什么程度,无非是看天收而已。

所以我准备从牛津通识读本开始。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 series,简称VSI系列) ,是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一套系列丛书。这套书的每一本都对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简洁而精炼的介绍。几乎所有读本都由该领域公认的专家撰写,篇幅为100–150页,并包括进一步深度阅读的建议。作者们往往提供了个人的见解,但每个读本都力图做到中立和完整。

当然了,根据过往失败经验,这和收藏癖一个毛病,以前知道电驴的时候,遇到好的资料,那直接就是全收,不惜网速的download下来,然后一直躺在电脑硬盘里,直到某一天硬盘进水,才发现那些视若珍宝的资料其实丢了就丢了,因为压根就没看过。人总是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这样不好,所以这次我准备先做一个挑选,读一读。所谓通识,大概是让你了解了解,先筛选一遍感兴趣话题,然后读的时候争取读完,遇到特别感兴趣的再往下发掘发掘,如果通识都读的死去活来,就没必要继续下去了。

然后根据维基百科上的罗列,这也是一个大工程,我试着简单挑选了以下40本,好在这些书籍都不是很长,然后按照顺序试读一下。

仅此,又一个flag形成。

序列 书名
1 记忆
2 佛教
3 音乐
4 心理学
5 伊斯兰教
6 政治
7 社会学
8 历史
9 逻辑学
10 笛卡尔
11 尼采
12 达尔文
13 弗洛伊德
14 罗素
15 世界音乐
16 密码学
17 选择理论
18 艺术理论
19 意识形态
20 进化
21 卡夫卡
22 悲剧
23 新闻学
24 大脑
25 经济学
26 摄影
27
28 人生的意义
29 统计学
30 电影音乐
31 广告
32 天才
33 睡眠
34 概率
35 焦虑
36
37 社会心理学
38 学习
39 民主
40 数学

当我谈论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文艺青年时,我是不屑读村上春树的,在选择文艺作品上一定要小众,文字一定要诘屈聱牙,思想一定要深邃、最好世界上没几个人能读懂比如《尤利西斯》。后来应该是激素退却了,开始认识到自己是普通人,被生活熬打了之后,开始不再文艺,谁还没个多愁善感的青年时代呢?

鲍勃·迪伦在《Blowing in the wind》里唱道:“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称得上男子汉,一只白鸽要飞跃多少片海,才能安歇在沙滩上”,总有一天你会认识到人生是过程,而非结果。认识到这一点还不算痛苦,痛苦的是如何度过这一生。曾经我觉得古龙的声色犬马、快意恩仇、大酒大肉这种燃烧式的生活值得歆羡,我想这依然和激素有关,有些人的荷尔蒙自始至终保持在高水平,人生就是战斗,我曾经觉得我是,后来发现不是,像是《功夫》里被包租婆一拳打倒的酱爆。

在《跑步》的序言里村上春树对萨默赛特·毛姆的“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做了自己的诠释:大约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某些类似客观认知的东西来。我才意识到生活也许还有另一种过法:这种生活,起初看起来微不足道,一点儿也不亦可赛艇,但是随着日积月累逐,最后终成巍峨之山。就似投资里的巴菲特,一两年你可能看不出他的投资收益有多优秀,但将时间的赛道拉长,长到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就几无对手了。

当然了,虽然提了这书,但内容我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只记得这个年过七旬的作家依然能跑完全程马拉松,依然保持着每周六天,每天跑十公里的“认真”态度,依然在保持着高质量的文字创作。

自律的人生,值得尝试。

而对于我自己,我决定重拾起跑步和阅读的习惯,做两个尝试:

  1. 建立个页面,2020/7/21,记录跑步数据,每月总结。
  2. 做阅读总结,卖书,尝试下正反激励。

继续阅读

人生无常


早晨打开微博,看到热搜“赖宝”上了头条。赖宝我是熟悉的,最早看新浪博客时就已经是一个很出名的段子手。我心想前段时间和一个叫骨头哥的关于欠账还钱的事在撕逼,这又是怎么了,然后看到“突发心梗”,人就没了。

我能记得的很多段子像是:“人生啊,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要在附近几棵树上多死几次试试。”、“师太,你就从了老衲吧!很久很久以后……师太,你就饶了老衲吧!”、“金钱视我如粪土,我还视金钱如粪土呢!都是粪土谁怕谁啊?”都出自他之口,他最早北漂帝都,做过“狗仔记者”,后来以这个经历出过一本叫《赖宝日记》的,书的内容我只记得开头:超市、避孕套、初恋女友,书的结尾是一个字“烫”,但是却是为数不多的一口气能读完的书。

王小波说写作首要要有趣,我文艺青年时候崇尚的是:全篇戏虐,但品下去要悲。所以我觉得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的结尾最好:“我和陈清扬在饭店里敦伟大友谊,是娱乐性的。中间退出来一次,只见小和尚上血迹斑斑。她说,年纪大了,里面有点薄,你别那么使劲。她还说,在南方呆久了,到了北方手就裂。而蛤咧油的质量下降,抹在手上一点用都不管。说完了这些话,她拿出一小瓶甘油来,抹在小和尚上面。然后正着敦,说话方便。我就像一根待解的木料,躺在她分开的双腿中间。”,那时我二十多岁,还多愁善感,突然就泪眼婆娑了,之后很多年再没有这样的阅读体验。

赖宝的文字论戏虐也有这水平,只不过在快餐文化中,奔着赚钱去了,文艺性差了点。几个时间点,教授易小星的《万万没想到》以及大鹏的《屌丝男士》让以前一批段子手终于可以正儿八经体面挣钱了,再到后来李诞的《脱口秀大会》都成就了一批段子手。赖宝很早之前也和王自健、李诞他们弄线下脱口秀,不过可能时运不济一直也没火起来。

我微博上也长期关注过他,微博最开始的140字限制其实是最适合段子手的舞台,不过貌似也没成就过他。后来知道他也开始写剧本,还真挺期待,不过也没看到过成品。然后是经常深夜三四点刷微博的时候,在时间线看到他“决定静下心来认真失眠,不能三心二意的还总惦记着睡觉”,同样是失眠的患者遇到了知音。

然后是突然还感到有点担心,大约三四年前我总觉感觉自己的心窝处隐隐疼痛,然后隔一段时间也会自愈,去医院做做CT啥的也没什么问题,然后每年都会有一段时间心窝处按压有触痛,比如最近。以前的锻炼也是稀稀拉拉,很早之前我觉得活到六十岁就够本了,之后的人生质量不值得过,现在想想,如果不注意,还真不一定能活够本。

人生无常啊,从明天起,开始锻炼。

想起王小波,再回过头看看村上春树,自我管理真的是一生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