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快乐

情绪是个奇怪的东西。

我意识到情绪是可以人为控制的,而最有效的手段是音乐,或者更准确地说:对我来说,最经济有效快捷的方式是音乐。

我太笨了,我其实早就体会到音乐的这种功效:比如过去听到某些歌曲,比如:你都如何回忆我,带着笑或是很沉默,这些年来,有没有人能让你不寂寞。比如Never mind ,I’ll find someone like you ,I wish nothing but the best for you ,don’t forget me ,I beg, I remember you said,sometimes it lasts in love,but sometimes it hurts instead。人一下子会掉入到某些情绪之中,难以自拔。也许是歌词、场景、回忆、歌手的声线等等,总之你会有某些生理上的反应,这种反应是直接的,不受理智逻辑智慧控制。

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没想到将这种情绪的反应直接组织利用起来。

直到新年伊始,我闲逛中无意中发现了这样一个视频,在看这段视频之前,我百无聊赖,情绪萎靡不振,仅仅是机械的刷着奶头乐的视频以此来打发无聊的时间,既不能静下心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又无法入睡,让身体和精神彻底安静下来,人总是大部分处于这样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而不自知。视频如下(找到了一个youtube版本,需要翻墙):

继续阅读

流转

2008年的夏天,我在外兜转了一年,想要谋一条生活中的出路,于是到H市学习电脑技术。

H市是省会城市,母亲拼凑了一万五千左右的学费,这大概是当时父母身上所有的流动资金,如果记忆没有出现偏差的话,这一万五左右的学费应该还有几千是周转而来。现在来说,H市当然是无比熟悉的城市,但在我二十岁左右的年纪,这所城市相当陌生。它离我的故乡不远,开车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但在我的印象里,我花了六年熟悉了家乡三公里外的集市,又花了三年熟悉了家乡十公里外的小镇,前二十年的活动半径大部分都在这方圆十公里的范围。

求学需要有个落脚的地方,母亲找到了外公,外公当时在H市K大的一个实验室给人打扫卫生,我到现在都对“焦面光纤”这个术语非常熟悉,虽然我到现在也没能完全了解这个术语的意思。外公的家乡有个博士,主导了这个实验室的研发工作,带四五个研究生。外公年轻的时候是家乡的大队会计,曾给这个博士有过帮助,后来这个博士留学归来,主导研究工作后,就让外公过来给实验室看大门,做清扫的后勤工作。外公带着外婆,有自己的住所。于是,在求学的一年时光里,我就暂住在K大之中。

那时候的大学校园可以随意出入,现在不能了。

那一年发生了很多大事,有汶川地震和奥运会,但都和我没什么关系,我每天坐901路公交车到小花园站台,走五分钟路程去文化宫五楼去上课,学域控、OSPF、Dreamweaver和Linux,现在看来这些技术都和我没什么关系,只是当时给自己提供了一个虚假的希望,人生没有什么路可走,但总要走下去,仅此而已。

外公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母亲是大女儿。那一年春节,除了小姨一家,大舅、小舅以及父母我们全部在H市K大的实验室里过年,这也是我记忆中人最齐全的一年。大舅有两个儿子,从我的角度称呼为大表哥、二表弟,小舅有一个儿子,我称小表弟。外公、外婆、大舅、大舅妈、小舅、小舅妈、父母、哥,我,一共十三个人。我们一起拍了全家福,大舅烧了鱼,我们表兄弟们一起喝了酒,炸了金花。说了什么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火锅的热气腾腾以及人声鼎沸。我们应该是逛了K大的荷园,也不完全记得。大表哥学得是理发的手艺,给外婆理了发,二表弟学得是美容化妆和我一样,在找一个出路,小表弟那时候十岁左右,学习不错,是我们家族的希望,小舅退伍后先是在当地征兵处上班,后来下海和人承包了广电的布线生意,小舅妈照顾小表弟学习,继续留在当地征兵处给单位打扫卫生。我哥毕业后在一家半导体公司上班,在这一年因为金融危机被裁了员,父母和大舅大舅妈们一样,他们生于六十年代,十七八岁学了一门手艺,然后从农村去往城市,天南海北靠着这一门手艺养家糊口。

人生的聚散就从这里分径而去。

2009年,我从培训学校毕业,学校带我面试了一个卖域名、虚拟空间以及服务器的公司,做技术支持,我上了二十多天的班,没拿一分钱工资,主动离职,从此再没从事花了三四万培训的这个所谓的网络技能。后来装修、修桥、修路、造房子、造汽车,吹拉弹唱的在这个世界上游走。

2011年,母亲突发脑溢血,在医院ICU待了半个月,最后以不到五十岁的年纪离开了我们。

2012年,我哥结了婚,再后来遇到了一份出国工作的机会,现在定居国外。

2013年,清明节,外公过世,保留的唯一影像是在老家的屋外,我哥去看望他时拍的一个他啃着鸡爪子的视频。

大表哥和人合伙开了一个高档的理发店,生意不错,又开了分店,生意不行,分店倒闭,再之后炒股亏了几十万,年底了,现在应该是他最忙的时候,生了二胎。

二表哥和我一样,美容美发没学出个名堂,兜兜转转,误入赌博歧途,欠了网贷,卖了首付的房子,跑外卖、开小吃店、送货,至今单身,在老家。

小表弟高考前夕,压力太大,后来被诊断出躁狂症,发作的时候喃喃自语,不知所云,偶尔失踪。

小舅妈因为小表弟,有些抑郁。

小舅依然好赌。

大舅和我父亲一样,还在打工。大舅妈为了照顾大表哥的二胎,已不再和大舅一起打工,回来加盟了一个早餐摊。

2021年,外婆去世了。

人的一生,像是一粒随机游走的灰尘,在时间的维度上做布朗运动,我称之为:流转。

再见了,2024!

Zotero浅谈

今天开始将我的文档和文件资源管理全面转移到zotero,目前还在摸索阶段。

一直以来,我都是使用typora的markdown语法来写作,这个软件我整体上已经使用的比较熟悉了,之所以花这么大时间成本来学习zotero,是我渐渐发现了typora有一个不好的地方是:它仅仅是一个文本编辑器,界面设计的非常精美,写字也是非常好的享受,但它不满足我的地方就是,随着文档越来越多,我疲于在建立文件夹中度过。

比如我想要阅读某个pdf文档,想要保存一个网页,想要建立索引,想要研究某一个主题,typora 不能将我的这些需求关联起来。

之前也研究过notion,虽然网络上各种吹捧,甚至我也一度找到些资料试着研究研究这个软件,但最后令我退却的一个关键点是:文档不是保存在本地。

众所周知,国内的网络环境恶劣,想要正确的浏览网站,经常需要翻墙,notion虽然没有被封,但notion的文件保存在云端,网络延迟就不说了,关于政治正确性的问题,这迟早是个隐患。而且notion的学习成本太高,里面新造了一堆关于块等各种概念,于我以往学习到的关于文件的编辑、写作概念偏离太远,我已经是一个中年人了,不太适应学习太超前的概念了,也早没有了为了求新而花大量时间去学习的动力了。

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我真正想要的是这样的一个东西:

1.方便的文档管理,文件太多了,文件夹建两个层级还能接受,但再往下建立,时间一长自己都忘记了。

举一个例子,比如我想要阅读《资治通鉴》这本书,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横亘在我眼前的有几个困难点

  1. 我的古文底子一般
  2. 我的地理常识薄弱
  3. 我的记忆力不好

于是我开始了我阅读《资治通鉴》的道路,我开始建立一个名叫“资治通鉴”的文件夹,然后在“资治通鉴”里再建立一个二级文件夹“资治通鉴书籍”其中有好几种散落于网络中的PDF版本,然后又找来好几种翻译版本的书籍,好了,我开始了我的阅读,遇到一个“履霜坚冰至”,这啥意思,我在网络上搜索起来,哦,原来是这个意思,不错,接着,很快我又遇到“一日二日万几”,这又是什么意思,继续查,哦,原来是这个意思,但是我的脑容量是有限的,这么庞大的著作,我要想完全从头到尾阅读下来,凭借脑子记录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我又建立一个叫“阅读笔记”的文件夹,把遇到的不懂的都记录下来,记着记着也太多了,有时遇到一些写的不错的人或者事,想要写些感想,这种零零散散的记录越来越多。

有人说可以使用pdf的批注功能,我试了不好用。因为不太好查阅、索引和复习。

还有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可能对某个问题感兴趣,比如,古代的地名与现在的对照关系,古代的官职是什么样的大体与现在的什么官职能对应得上,古人名、字、号、谥号等等为什么这么复杂,这时候我又跑到一些学术网站上找找资料,对照着阅读,又下载了些文档,又做了些批注,这样文件越来越多,虽然文档不像电影视频那么占空间,但是这些由一件事发散出去的脉络,纵横交错,最后往往导致了大厦崩塌。

2.打标签、索引、归纳整理,梳理导出,阅读是输入,输入是为了输出,为了输出,就需要做这些没有技术含量而又机械的事情,虽然无聊,但也想要方便一点。就像你去炒股,你需要研究各种数据报表,这是必要而又机械的事,对于这样的事情,最好就是自动化,其次就是半自动化,总之就是图个方便。

3.最后才是输出,前面输入做完之后,输出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一直以来我喜欢typora的原因就是它的输出做得太漂亮了,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typora 不是输出,它是输出的工具,就像写字的笔,我对typora恋恋不舍其实和买椟还珠的行为没什么区别,虽然有各种不便,但是我一直忍着不迁移的原因其实就是一种买椟还珠的行为。

于是我开始尝试一些知识管理类的软件,直到遇到zotero,我才发现这就是我所需要的整个工作流的一个工具。

还在摸索,暂时趁手,希望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