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阅读

牛津通识读本《性存在》

友情提醒

个人阅读笔记、摘抄、随想,零散不成体系,超长、慎读

20200731-20200809

导读

对于这个话题的兴趣度极高,看到通识读本中有关于这个话题就提前挑出来读了。从有性意识开始,一晃半生过去了,虽然兴趣度极高,但也从没有真正深入了解过。一方面在东亚国家似乎对性这个话题都讳莫如深,另一方面也的确没有好的通俗读物,念书的时候从粗糙的生物课本画面想象结构,后来就奔着《金瓶梅》《肉蒲团》《灯草和尚》以及成人电影的感官刺激去了。

年岁渐长,阙值渐高,这些感官刺激渐渐偃旗息鼓,反倒真真正正想仔细了解了解性,这个几乎所有人都避不开的话题。以前读弗洛伊德,觉得牛逼,后来又对他的泛性论产生了怀疑,后来读魏宁格《性与性格》又似乎找错了方向,这大天才是奔着身后名去的,对咱这种普通读者实在不友好。

可是似乎还是失望了,这本通识读本《性存在》我粗略看了下梗概,似乎与我想要了解的知识介绍甚少,是奔着性文化方向去的,好在在介绍的时候还顺带提了不少其它方面的书籍。所以准备对这本《性存在》只是通读,然后顺着它介绍的其它方面的书籍做一个梳理概括,以解半生困惑。
继续阅读

牛津通识读本《记忆》

友情提醒

1.笔记太长,阅读需谨慎
2.文末有广告

概述

我对人的记忆还是比较好奇的,我能记得最初的记忆是在一个黑暗房子里,门的角落有床。那应该是父亲当年开家具厂时的场景,但我不确定是否还有更早。另一个比较早的记忆是和我哥走在乡间路上,和另一个伙伴去他亲戚家,然后是围墙外有石榴花开,我迷路了,然后不知如何又回到了家。

这几年也明显感觉记忆力开始下降,比如早晨的一把刀,我明明记得随身携带,可是找不到了,转了一圈,在桌角边发现,从放下刀到寻找之间所发生的时间应该不足五分钟。可是几乎没有任何印象。

我小时候的记忆力是很好的,我从三年级开始就从没有为写作文发愁过,原因只是当年母亲买过一本作文选。在匮乏的少年时代,这本书翻了几遍,然后在之后的考试中,几乎大部分作文都是默写而成。

也看过很多关于天才的电影,无一例外,电影中的角色都有超强记忆力,甚至有照片复制般的记忆力。在背单词时,也曾看过关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但从来没有践行过。天赋不天赋的我不知道,但一个拥有良好记忆力的人,应该不是一个笨人。

带着关于记忆力的好奇心,我打开了这本牛津通识读本《记忆》,想了解下,在关于记忆力这方面,科学上是如何做研究的,又有哪些可证伪的结论。

继续阅读

当我谈论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文艺青年时,我是不屑读村上春树的,在选择文艺作品上一定要小众,文字一定要诘屈聱牙,思想一定要深邃、最好世界上没几个人能读懂比如《尤利西斯》。后来应该是激素退却了,开始认识到自己是普通人,被生活熬打了之后,开始不再文艺,谁还没个多愁善感的青年时代呢?

鲍勃·迪伦在《Blowing in the wind》里唱道:“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称得上男子汉,一只白鸽要飞跃多少片海,才能安歇在沙滩上”,总有一天你会认识到人生是过程,而非结果。认识到这一点还不算痛苦,痛苦的是如何度过这一生。曾经我觉得古龙的声色犬马、快意恩仇、大酒大肉这种燃烧式的生活值得歆羡,我想这依然和激素有关,有些人的荷尔蒙自始至终保持在高水平,人生就是战斗,我曾经觉得我是,后来发现不是,像是《功夫》里被包租婆一拳打倒的酱爆。

在《跑步》的序言里村上春树对萨默赛特·毛姆的“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做了自己的诠释:大约是说,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某些类似客观认知的东西来。我才意识到生活也许还有另一种过法:这种生活,起初看起来微不足道,一点儿也不亦可赛艇,但是随着日积月累逐,最后终成巍峨之山。就似投资里的巴菲特,一两年你可能看不出他的投资收益有多优秀,但将时间的赛道拉长,长到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就几无对手了。

当然了,虽然提了这书,但内容我已经忘的差不多了,只记得这个年过七旬的作家依然能跑完全程马拉松,依然保持着每周六天,每天跑十公里的“认真”态度,依然在保持着高质量的文字创作。

自律的人生,值得尝试。

而对于我自己,我决定重拾起跑步和阅读的习惯,做两个尝试:

  1. 建立个页面,2020/7/21,记录跑步数据,每月总结。
  2. 做阅读总结,卖书,尝试下正反激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