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9年08月

《资治通鉴》周纪八

十年(壬戌、前359),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谋划事情的开始),而可与乐成(犹成功)。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如果,假使)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完毕,终了)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1.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称什伍。亦泛指军队的基层建制。 2.古代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而相牧司(监督举发)、连坐(旧时一人犯法,其家属、亲族、邻居等连带受罚),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领导者,统帅,首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施加 )刑大小。(勤;致力,努力;从事于)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免除[赋税徭役] )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十年(壬戌,公元前359年),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成大业也不能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如果够强国,就是不拘泥于旧传统的缘故。”大夫甘龙说:“不会,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吏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俗,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是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的事。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说:“好”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于是制定变法的法令。下令将人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以同等处罚。立军功的人,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内讧的,以其轻重处以大小刑法。致力于本业,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赋役;不务正业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奴隶。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明确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应享有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获得荣誉,无功劳的人即便富有也不能显耀。


1.制定规则的永远是大玩家,自古使然。现实生活中能行使规则的人就已经了不得,鼻子长在头顶上了。

2.想不到,中国的举报之风从秦国就开始了,再来看现在,也就理解了所谓的“遗风”

3.儒道释法等等名家,在治理社会之中,法家的“刑”即便到现在也格外好用,比如二十一世纪的新加坡。中国自古以来以儒治国,钱穆说:“法家乃是从儒家出来的……”大抵可以这样说:“儒家讲究思想道德建设,法家讲究施政手段”,这两者相辅相成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立即;就)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前往)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法令已详细制定但尚未公布,怕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将木杆搬到北门去的就赏赐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有人敢搬。又说:“能搬过去的赏赐五十金!”有一个搬了,立刻就获得了五十金的赏赐。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方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法,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赶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1.永远警惕:“所有动物生来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制定规则的上层玩家永远玩的是“杀鸡儆猴”,比如这里面的“太子”就显然是上层玩家。

2.所谓的“暗黑”指的是“道路以目”,拍马屁和不拍都没资格才是“刑”的最高境界,要的只是服从,绝对的服从。在所谓的上层构建的框架里,要求的人其实和动物也没啥区别,在群体中要么天然服从,要么盲从,只有这两条路。这才是可怕的地方,当然历史不断告诉我们,这种状态的力量惊人,比如纳粹。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臣司马光说:“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一败涂地。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这岂不令人痛心。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1.曹沫之盟:鲁庄公喜爱力士,曹沫因勇猛有力在鲁国任职。后曹沫担任将军,与齐国交战,三战三败。鲁庄公惧怕齐国,便割让遂邑求和,但仍以曹沫为将,齐桓公便决定与鲁庄公在柯设坛结盟;当日,齐桓公与鲁庄公在坛上进行仪式,曹沫突然手持匕首挟持桓公,齐桓公左右无人敢动,桓公问曹沫:「子将何欲?」曹沫说:「齐彊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于是答应还回侵略鲁国得到之地,曹沫扔掉匕首走下坛并面向北面,回到群臣之中就座,面色不变,辞令如常。齐桓公非常愤怒,想反口不还,管仲劝说:「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齐桓公割还侵鲁所得之地,曹沫三战所失去之地又回到鲁庄公手中。(这曹沫也太他妈鲁棒了吧)

2.伐原之利:姬重耳围攻原城,下令说:“三天攻不下,即行撤退。”三天不能攻破,姬重耳班师,情报说:“原城人就要投降了。”参谋人员建议:“我们应该驻军待变。”姬重耳说:“虽得到原城,却失去信誉,对我们的伤害更大。”等大军撤退十五公里时,原城宣布投降。

韩懿侯薨,子昭侯立。

韩国韩懿侯去世,其子即位为韩昭侯。

十一年(癸亥、前358),秦败韩师于西山(黄河以西称为河西,太行山以西称为山西,这里的西山指的使河南省宜阳县境内熊耳山,熊耳山以西,称为西山。)。

十二年(甲子、前357),魏、韩会于鄗(河北省柏乡县)。

十三年(乙丑、前356),赵、燕会于阿。赵、齐、宋会于平陆(山东省汶上县)。

十一年(癸亥,公元前358年),秦国在西山击败韩国军队。十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韩国、魏国在鄗地举行会议。十三年(乙丑,公元前356年),赵国、燕国在阿地(山东省阳谷县)举行会议。赵国、齐国、宋国在平陆举行会议。

十四年(丙寅、前355),齐威王、魏惠王会(古同“畋”,打猎)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秦孝公、魏惠王会于杜平(陕西省澄城县)。

鲁共公薨,子康公毛立。

齐威王、魏惠王在郊野一起打猎。魏惠王说:“齐国有什么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然小,尚且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大珍珠,以齐国之大,难道能没有宝贝?”齐威王说:“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有位叫檀子的大臣,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我有位叫盼子的大臣,使他守高唐,赵国人不敢向东到黄河边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个叫黔夫的,令他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望空礼拜求福,相随来投奔的有七千余家。我有位叫种首的大臣,让他防备盗贼,便出现道不拾遗的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辆车马”魏惠王听了面色十分惭愧。

秦孝公、魏惠王在杜平举行会议。

鲁国鲁共公去世,其子姬毛即位为鲁康公。


1.这我倒没觉得齐威王见识有多高,可能一开始两个人对“宝”的意思理解有偏差,人魏惠王说的“宝”是本义,你齐威王非要往“宝”的延伸意去扯,这能显示见识高吗?讨论问题要在同一个层面才好展开,才好比较嘛。

十五年(丁卯、前354),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使景舍救赵。

十五年(丁卯,公元前354年),秦国在元里击败魏国军队,斩首七千余人,夺取少梁。魏惠王攻打赵国,围困住邯郸。楚国派景舍为将救赵。


1.每当读到史书里的记载,比如“斩首七千级”就感到难过,这些蝼蚁类的鲜活生命只是一个统计数据罢了。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时候只是活成了一个统计数据,或者有时候连一个统计数据都不是,悄无声息的逝去。好一点挣扎奋斗到手的也不过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悲哀

美国工厂


微博上看到铺天盖地的纪录片《美国工厂》的宣传,终于在这个下午看完了。看过了,很难受。

我的人生观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形成的,可能偏左。我无法知道,我只知道我这一辈子最害怕的就是机械、就是洗脑。我曾经对那些开个理发店,每天早晨在店门口喊口号的行为发自内心的呕吐,这是一种心理性的呕吐,我害怕人群,我不想融入其中,我始终和他们保持距离。但是作为人,作为一个个体,你怎么可能脱离群体?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逃避,人生的几次后来看起来似乎错误的选择都是与这种心理相关。往大了说是我希望自由,在我的价值观里,自由高于一切。可是不断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人生只不过是从一个樊笼跳到另一个樊笼,个体实在是太渺小,渺小到忽略不计,这就像史书中常常说的“斩首十万”中的一个统计数据,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你存在可又不存在。

我不想这样,可是谁又能肯定未来你不会这样。

就像在《美国工厂》里面所说的:在我的印象中,美国人的生活不至于如此,不至于要打两份工来为维持生活。

《三体》里说:生活从来不是容易的事!

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丰富多彩的人生,觉得人生有无数可能。

可是事实的真相就是;其实你没有更多的选择,甚至你现在的选择说不定在未来一钱不值。

我时常焦虑,不知道未来会在哪里,会不会也像现在的某个夜晚,一个老人走到垃圾桶边仔细翻捡着矿泉水瓶。

成年后,越来越能理解父亲。

普通人,没什么文化,靠着自己的手艺抚养子女,给他们基础的教育,甚至超出大部分人的教育。

现在想来,这似乎已经算是很好的。

大部分人的一生,没有谋生的技能,随波逐流,从农村迁徙到城市,维持着温饱。以前我觉得不至于,现在我觉得,这是常态,这是我感到悲哀的事情。

我看到《美国工厂》里面的中国工人:服从、喊着口号,唱着企业之歌。

我干过流水线,服从、没有意识、机械这是常态,然后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说的:一开始你憎恶这牢笼,后来你习惯,最后你离不开。从牢笼中到牢笼外,我感到深深的绝望。

这种绝望没有一个人是有罪的,就像《美国工厂》里面曹德旺也充满了愧疚。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是无辜的。我想说人的一生就像《阿甘正传》里开场的那一片羽毛,随风飘荡,不知落到何处。

天涯路远,何处是归途!

《资治通鉴》周纪七

周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齐伐魏,取观津。赵侵齐,取长城。

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齐国攻打魏国,夺取观津(山东省观城县)。赵国入侵齐国,占领长城(山东省长清县境内)。

三年(乙卯、前366),魏、韩会于宅阳。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魏国、韩国在宅阳(河南省荥[xing]阳县)举行会议。秦国在洛阳(周王国首都)击败魏国和韩国军队。

四年(丙辰、前365),魏伐宋。

四年(丙辰,公元前365年),魏国攻打宋国。

五年(丁巳、前364),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fǔfú](《淮南子.说林训》:"黼黻之美﹐在于杼轴。"高诱注:"白与黑为黼﹐青与赤为黻﹐皆文衣也。"多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服。)之服。

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秦献公在石门(陕西省三原县)大败韩、赵、魏三国联军,斩首六万人。周显王特地颁赏他绣有黑、白、青花纹的服饰。

前面公元前366年的洛阳之战,和此年的石门山之战是秦国收复河西之地的重要战役。石门山之战也是秦国首次对魏国的重大胜利,“献公称伯”也是自此年开始。

七年(己未、前362),魏败韩师、赵师于浍。秦、魏战于少梁,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卫声公薨,子成侯速立。燕桓公薨,子文公立。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靠近(水边))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通“夷狄”)遇秦,摈斥(排斥;弃去)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七年(己未,公元前362年),魏国在浍地(山西省翼城县境内)击败韩国和赵国军队。秦国、魏国在少梁激战,魏国军队大败而逃,公孙痤被俘。卫国卫声公去世,他的儿子卫速即位是为卫成侯。燕国燕桓公去世,他的儿子即位是为燕文公。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嬴渠梁即位,是为秦孝公。这是秦孝公已经二十一岁了,这时黄河、崤[xiáo]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十几个小国林立。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筑有一道长城,从郑县沿着洛水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向南占有巴郡、黔中等地。各国都把秦国当做未开化的夷族,不准参加中原各诸侯国的会议盟誓。于是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想要让秦国强大起来。

1.泗水在古代曾汇集反水、睢水、潼水、沂水等诸多河流,泗水自鲁桥以下又南循运河至南阳镇,穿南阳湖而南,经昭阳湖西、沛县东、又南至徐州市东北循淤黄河东南、宿迁市及泗阳县,在泗口(又名清口,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附近)注入淮河,是淮河的一大支流,故“淮泗”往往通称。

2.公孙痤,又称公叔座,在前面谈到吴起的时候说过这个人,他因为妒忌吴起的才干,听从仆人的建议设计离间了吴起与魏武侯的关系,导致吴起出奔楚国。然后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1.公孙痤还是很有才干的,当然了,能当相国肯定是有才干的,他的才干可能不如吴起,但也绝不弱,只有两个人的能力相差不大时才更容易妒忌。2.在离间了吴起之后,进而导致后来吴起在楚国的死亡,其实公孙痤是有愧疚的。在这一年,公元前362年,魏国发生了两大战役,一胜一败,在胜利的这场战役中,即公孙痤在浍水北岸大胜韩赵联军后,魏惠王准备赏赐公孙痤百万亩田,公孙痤推辞,说过去是吴起的教导,现在是战将的功劳。然后魏惠王找到吴起的后代赏赐了二十万亩田地。3.公孙痤在临终之前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商鞅)担任相国,我们从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导致秦国一跃成为强国可以看出,在’识才‘方面公孙痤也是眼光独到的。我对吴起这个历史人物很有好感,然后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又有些感慨:关于人的相处,关于人的妒忌心,关于人的改变,一定一定不要先入为主,也一定一定不要将眼光停留在旧时光。

八年(庚申、前361),孝公下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古同“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以前、昔日。)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闲暇)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迁移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 mò rán(沉默不语的样子)]。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说:“当年我国的国君秦穆公,立足于岐山、雍地,励精图治,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划定国界;向西称霸戎翟等族,占地广达千里;天子寄以重任,诸侯都来朝贺,所开辟的基业是多么广大宏伟。只是后来历代国君厉公、躁公、简公及出子造成国内动乱不息,才无力顾及外事。韩赵魏三国夺走了先王开创的河西领地,这是无比的耻辱。到献公即位,平定安抚边境,把都城迁到栋阳,亲往治理,准备向东征讨,收复穆公时的旧地,重修穆公时的政策法令。我想到先辈的未竟之志,常常痛心疾首。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国。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推荐,就重病不起。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问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公叔痤说:“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去。公叔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建议惠王杀你,现在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没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叔痤,果然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公孙鞅到了秦国后,托宠臣景监推荐见到秦孝公,陈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计划,孝公大喜过望,从此与他共商国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