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随笔

《资治通鉴》周纪九

十六年(戊辰、前353),齐威王使田忌救赵。初,孙膑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仕魏为将军,自以能不及孙膑,乃召之;至,则以法断其两足而黥之,欲使终身废弃。齐使者至魏,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者;齐使者窃载与之齐。田忌善而客待之,进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于是威王谋救赵,以孙膑为将;辞以刑馀之人不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古代有帷盖的车子。既可载物,又可作卧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祸乱)者不控拳(伸出拳头),救斗者不搏,批亢捣虚(批:用手击。亢,咽喉。批亢捣虚:指打击对方要害及防备不周的地方),形格势禁(格:受阻碍。受到形势的阻挡和限制,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疲于内;子不若引兵疾走魏都,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以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田忌从之。十月,邯郸降魏。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魏师大败。

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齐威王派田忌率军救赵。起初,孙膑和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做将军,自认为能力不如孙膑,便招孙膑前来魏国,孙膑到魏国后,庞涓设计依法砍断孙膑的双脚,并在他的脸上刺字,想要使他终身成为废人。齐国使者来到魏国,孙膑以受刑罪人的身份与他暗中相见,说动了齐国使者,齐国使者偷偷地将孙膑藏在车中带到齐国。田忌将他奉为座上客,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向他请教兵法,于是延请他为老师。这时齐威王计划出兵救援赵国,任命孙膑为大将,孙膑以自己是个残疾之人坚决辞谢。齐威王便已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让他坐在帘车中,出谋划策。

田忌准备率兵前往赵国。孙膑说:“排解两方的斗殴,不能用拳脚将他们分开,更不能上手扶持一方帮着打,只能因势利导,乘虚而入,紧张的形式受到阻碍,就自然化解了。现在两国攻占正酣,精兵锐卒倾巢而出,国中只剩下老弱病残,您不如率军袭击魏国都城,占据交通要道,冲击他们空虚的后防,这样我们一举两得,既解了赵国之围,又给魏国国内以打击”田忌听从了孙膑的计策。十月,赵国的邯郸城投降了魏国。魏军急忙还师援救国内,在桂陵与齐国军队发生激战,魏军大败。


  1. 这就是围魏救赵的故事来源了,当时是什么形势呢?在《战国策·齐策》里当时的齐威王就讨论过要不要救赵,如果不救赵国,则魏国势必吞并了赵国。在地理上齐国中间隔着赵国,如果赵国一旦被吞并对齐国势必是个非常大的威胁。所以战略上来看要救,有点类似抗美援朝,但是怎么救?

  2. 孙膑分析了当时的情况,在战略上我不得不救,在这个大前提下如何救就显得非常重要,最好的策略当然永远是:事情办了,自己损失最小或者没有损失。田忌认为所谓的“救”就是率兵到邯郸去打就完了,这种选择有两个后果:1.打赢了,当然,在正面战场上想要损失最小或者没有损失基本不可能,所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2.打输了,不是没有可能,从齐国长途跋涉,远距离行军,赵国能向齐国求救就说明此时赵国已经快扛不住了,魏国的全部精锐待疲惫的齐军,不是没有输的可能。所以直接救的效果远远无法令人满意。所以,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3. 有,孙膑提出了“批亢捣虚,形格势禁”的策略。牛逼啊!硬刚不行,咱“捣虚”,此时魏国有什么虚弱的地方?那就是它的国内军力空虚,都是老弱病残,收拾这样的大本营,损失最小。我们看到,邯郸在十月投降了魏国,但是魏国大本营告急,所以庞涓只留下了很少的兵力驻防,急忙往回撤,大败,邯郸之围也解决了。

韩伐东周,取陵观、廪丘。

楚昭奚恤为相。江乙言于楚王曰:“人有爱其狗者,狗尝溺井,其邻人见,欲入言之,狗当门而噬之。今昭奚恤常恶臣之见,亦犹是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王曰:‘此君子也,’近之;好扬人之恶者,王曰:‘此小人也,’远之。然则且有子弑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己不知也。何者?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王曰:“善,寡人愿两闻之。”

韩国攻打东周王朝,夺取陵观、廪丘。

楚国任用昭奚恤为相国。江乙对楚王说:“有个宠爱自己狗的人,狗向井里撒尿,邻居看见了,想要到他家里告诉他,却被狗堵住门咬。现在昭奚恤常常阻挠我来见您,就像恶狗堵门一样。况且一有专门说别人好话的人,您就说:‘这是君子啊!’便亲近他,而对爱指出别人缺点的人,您就说:‘这是小人’便远离他。然而世间总有儿子杀父亲,臣子杀君主的恶人,您却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您只爱听别人的称颂不爱听别人的指责”楚王说:“你说得对,今后我要听取两方面的言论。”


  1.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十七年(己巳、前352),秦大良造(官名。战国初期为秦的最高官职﹐掌握军政大权。同时又为爵名。亦称大上造。自从秦惠王设立相国掌握军政大权后﹐主要用作爵名。汉代沿用。)伐魏。诸侯围魏襄陵。

十七年(己巳,公元前352年),秦国大良造攻打魏国。各国诸侯出兵围攻魏国襄陵城。

十八年(庚午、前351),秦卫鞅围魏固阳,降之。魏人归赵邯郸。与赵盟漳水上。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

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同祖伯叔之子年长于己者。即堂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昭侯曰:“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古同“以”。)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修治功劳记录,审视功劳大小);今有所私求,我将([指状态、条件、情况]如何、怎样;[数量、价值]多少;[在某种情况、时间或场合] 会怎么样 [)听乎?”申子乃辟舍(避开正房﹐寝于他处﹐以示不敢宁居。)请罪曰:“君真其人也!”

昭侯有弊裤,命藏之。侍者曰:“君亦不仁者矣,不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吾闻明主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笑有为笑。今裤岂特(难道只是;何止)颦笑哉!吾必待有功者。”

十八年(庚午,公元前351年),秦国公孙鞅率军围攻魏国固阳,固阳归降。魏国归还赵国的邯郸城,和赵国在漳水旁缔结和约。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国相。

申不害原来是郑国的卑贱小臣。后来学习黄帝、老子著作和法家的刑名学说,向韩昭侯游说。韩昭侯便任用他作为国相。对内整顿政治,对外积极开展交往,这样进行了十五年,知道申不害去世,韩国大治,军力雄厚。

申不害曾经请求让他的堂兄做个官,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很不高兴。韩昭侯对他说:“我之所以向你请教,就是想治理好国家。现在我是批准你的私请来破坏你创设的法度呢,还是推行你的法度而拒绝你的私请呢?你曾经开导我要按照功劳高低来封赏等级,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我该听哪种意见呢?”申不害便离开了自己正式居室,另居别处,向韩昭侯请罪说:“您真是我企望效力的贤明君主!”

韩昭侯有条破裤子,让侍从收藏起来,侍从说:“您真是太吝啬了,不赏给我们还让收起来。”韩昭侯说:“我知道贤明君主珍惜一举一动,一皱眉头,一个笑脸,都是有感而发。现在这裤子比皱眉笑脸更重要,必须等到有人立功才给。”


  1. 很多大道理说起来容易,但是自己去做的时候往往发现很难做到。申不害想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堂兄安排个位置,吃了瘪。所以说韩昭侯还是很牛逼的,他能高屋建瓴的看待名实,在具体执行上他可能不如申不害,当然他也不需要具体执行。能坚决执行原则才是他要干的事,当然他干的很好,这可能就是所谓的领导力,比如下面的那个破裤子的轶事,他知道名实的重要性,即便是破裤子也能让人“趋之若鹜”,深谙“名”的精髓。

《资治通鉴》周纪八

十年(壬戌、前359),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谋划事情的开始),而可与乐成(犹成功)。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如果,假使)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完毕,终了)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1.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称什伍。亦泛指军队的基层建制。 2.古代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户为什,相联相保。)而相牧司(监督举发)、连坐(旧时一人犯法,其家属、亲族、邻居等连带受罚),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领导者,统帅,首领)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施加 )刑大小。(勤;致力,努力;从事于)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免除[赋税徭役] )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一人犯法,妻子连坐,没为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十年(壬戌,公元前359年),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讲论至高道德的人,与凡夫俗子没有共同语言,要建成大业也不能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如果够强国,就是不拘泥于旧传统的缘故。”大夫甘龙说:“不会,按照旧章来治理,才能使官吏熟悉规矩而百姓安定不乱”公孙鞅说:“普通人只知道安于旧俗,学者往往陷于所知范围不能自拔。这两种人,让他们做官守法可以,但是不能和他们商讨旧章之外开创大业的事。聪明的人制定法规政策,愚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无能的人才死守成法。”秦孝公说:“好”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于是制定变法的法令。下令将人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连坐。举报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以同等处罚。立军功的人,可以获得上等爵位;私下斗殴内讧的,以其轻重处以大小刑法。致力于本业,耕田织布生产粮食布匹多的人,免除他们的赋役;不务正业懒惰而贫穷的人,全家收为奴隶。王亲国戚没有获得军功的,不能享有宗族的地位。明确由低到高的各级官阶等级,分别配给应享有的田地房宅、奴仆侍女,衣饰器物。使有功劳的人获得荣誉,无功劳的人即便富有也不能显耀。


1.制定规则的永远是大玩家,自古使然。现实生活中能行使规则的人就已经了不得,鼻子长在头顶上了。

2.想不到,中国的举报之风从秦国就开始了,再来看现在,也就理解了所谓的“遗风”

3.儒道释法等等名家,在治理社会之中,法家的“刑”即便到现在也格外好用,比如二十一世纪的新加坡。中国自古以来以儒治国,钱穆说:“法家乃是从儒家出来的……”大抵可以这样说:“儒家讲究思想道德建设,法家讲究施政手段”,这两者相辅相成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立即;就)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前往)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法令已详细制定但尚未公布,怕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将木杆搬到北门去的就赏赐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有人敢搬。又说:“能搬过去的赏赐五十金!”有一个搬了,立刻就获得了五十金的赏赐。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方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法,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赶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


1.永远警惕:“所有动物生来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制定规则的上层玩家永远玩的是“杀鸡儆猴”,比如这里面的“太子”就显然是上层玩家。

2.所谓的“暗黑”指的是“道路以目”,拍马屁和不拍都没资格才是“刑”的最高境界,要的只是服从,绝对的服从。在所谓的上层构建的框架里,要求的人其实和动物也没啥区别,在群体中要么天然服从,要么盲从,只有这两条路。这才是可怕的地方,当然历史不断告诉我们,这种状态的力量惊人,比如纳粹。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臣司马光说:“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人民,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只有蠢人才反其道而行之,欺骗邻国,欺骗百姓,甚至欺骗兄弟、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一败涂地。靠欺骗所占的一点儿便宜救不了致命之伤,所得到的远远少于失去的,这岂不令人痛心。当年齐桓公不违背曹沫以胁迫手段订立的盟约,晋文公不贪图攻打原地而遵守信用,魏文侯不背弃与山野之人打猎的约会,秦孝公不收回对移动木杆之人的重赏,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1.曹沫之盟:鲁庄公喜爱力士,曹沫因勇猛有力在鲁国任职。后曹沫担任将军,与齐国交战,三战三败。鲁庄公惧怕齐国,便割让遂邑求和,但仍以曹沫为将,齐桓公便决定与鲁庄公在柯设坛结盟;当日,齐桓公与鲁庄公在坛上进行仪式,曹沫突然手持匕首挟持桓公,齐桓公左右无人敢动,桓公问曹沫:「子将何欲?」曹沫说:「齐彊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于是答应还回侵略鲁国得到之地,曹沫扔掉匕首走下坛并面向北面,回到群臣之中就座,面色不变,辞令如常。齐桓公非常愤怒,想反口不还,管仲劝说:「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齐桓公割还侵鲁所得之地,曹沫三战所失去之地又回到鲁庄公手中。(这曹沫也太他妈鲁棒了吧)

2.伐原之利:姬重耳围攻原城,下令说:“三天攻不下,即行撤退。”三天不能攻破,姬重耳班师,情报说:“原城人就要投降了。”参谋人员建议:“我们应该驻军待变。”姬重耳说:“虽得到原城,却失去信誉,对我们的伤害更大。”等大军撤退十五公里时,原城宣布投降。

韩懿侯薨,子昭侯立。

韩国韩懿侯去世,其子即位为韩昭侯。

十一年(癸亥、前358),秦败韩师于西山(黄河以西称为河西,太行山以西称为山西,这里的西山指的使河南省宜阳县境内熊耳山,熊耳山以西,称为西山。)。

十二年(甲子、前357),魏、韩会于鄗(河北省柏乡县)。

十三年(乙丑、前356),赵、燕会于阿。赵、齐、宋会于平陆(山东省汶上县)。

十一年(癸亥,公元前358年),秦国在西山击败韩国军队。十二年(甲子,公元前357年),韩国、魏国在鄗地举行会议。十三年(乙丑,公元前356年),赵国、燕国在阿地(山东省阳谷县)举行会议。赵国、齐国、宋国在平陆举行会议。

十四年(丙寅、前355),齐威王、魏惠王会(古同“畋”,打猎)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臣有檀子者,使守南城,则楚人不敢为寇,泗上十二诸侯皆来朝。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则燕人祭北门,赵人祭西门,徙而从者七千余家。吾臣有种首者,使备盗贼,则道不拾遗。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秦孝公、魏惠王会于杜平(陕西省澄城县)。

鲁共公薨,子康公毛立。

齐威王、魏惠王在郊野一起打猎。魏惠王说:“齐国有什么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家虽然小,尚且有十颗直径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车子的大珍珠,以齐国之大,难道能没有宝贝?”齐威王说:“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不一样。我有位叫檀子的大臣,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我有位叫盼子的大臣,使他守高唐,赵国人不敢向东到黄河边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个叫黔夫的,令他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望空礼拜求福,相随来投奔的有七千余家。我有位叫种首的大臣,让他防备盗贼,便出现道不拾遗的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辆车马”魏惠王听了面色十分惭愧。

秦孝公、魏惠王在杜平举行会议。

鲁国鲁共公去世,其子姬毛即位为鲁康公。


1.这我倒没觉得齐威王见识有多高,可能一开始两个人对“宝”的意思理解有偏差,人魏惠王说的“宝”是本义,你齐威王非要往“宝”的延伸意去扯,这能显示见识高吗?讨论问题要在同一个层面才好展开,才好比较嘛。

十五年(丁卯、前354),秦败魏师于元里,斩首七千级,取少梁。魏惠王伐赵,围邯郸。楚王使景舍救赵。

十五年(丁卯,公元前354年),秦国在元里击败魏国军队,斩首七千余人,夺取少梁。魏惠王攻打赵国,围困住邯郸。楚国派景舍为将救赵。


1.每当读到史书里的记载,比如“斩首七千级”就感到难过,这些蝼蚁类的鲜活生命只是一个统计数据罢了。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时候只是活成了一个统计数据,或者有时候连一个统计数据都不是,悄无声息的逝去。好一点挣扎奋斗到手的也不过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悲哀

美国工厂


微博上看到铺天盖地的纪录片《美国工厂》的宣传,终于在这个下午看完了。看过了,很难受。

我的人生观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形成的,可能偏左。我无法知道,我只知道我这一辈子最害怕的就是机械、就是洗脑。我曾经对那些开个理发店,每天早晨在店门口喊口号的行为发自内心的呕吐,这是一种心理性的呕吐,我害怕人群,我不想融入其中,我始终和他们保持距离。但是作为人,作为一个个体,你怎么可能脱离群体?

这么多年我一直在逃避,人生的几次后来看起来似乎错误的选择都是与这种心理相关。往大了说是我希望自由,在我的价值观里,自由高于一切。可是不断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人生只不过是从一个樊笼跳到另一个樊笼,个体实在是太渺小,渺小到忽略不计,这就像史书中常常说的“斩首十万”中的一个统计数据,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你存在可又不存在。

我不想这样,可是谁又能肯定未来你不会这样。

就像在《美国工厂》里面所说的:在我的印象中,美国人的生活不至于如此,不至于要打两份工来为维持生活。

《三体》里说:生活从来不是容易的事!

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丰富多彩的人生,觉得人生有无数可能。

可是事实的真相就是;其实你没有更多的选择,甚至你现在的选择说不定在未来一钱不值。

我时常焦虑,不知道未来会在哪里,会不会也像现在的某个夜晚,一个老人走到垃圾桶边仔细翻捡着矿泉水瓶。

成年后,越来越能理解父亲。

普通人,没什么文化,靠着自己的手艺抚养子女,给他们基础的教育,甚至超出大部分人的教育。

现在想来,这似乎已经算是很好的。

大部分人的一生,没有谋生的技能,随波逐流,从农村迁徙到城市,维持着温饱。以前我觉得不至于,现在我觉得,这是常态,这是我感到悲哀的事情。

我看到《美国工厂》里面的中国工人:服从、喊着口号,唱着企业之歌。

我干过流水线,服从、没有意识、机械这是常态,然后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说的:一开始你憎恶这牢笼,后来你习惯,最后你离不开。从牢笼中到牢笼外,我感到深深的绝望。

这种绝望没有一个人是有罪的,就像《美国工厂》里面曹德旺也充满了愧疚。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是无辜的。我想说人的一生就像《阿甘正传》里开场的那一片羽毛,随风飘荡,不知落到何处。

天涯路远,何处是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