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随笔

《资治通鉴》周纪七

周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齐伐魏,取观津。赵侵齐,取长城。

周显王元年,公元前368年。齐国攻打魏国,夺取观津(山东省观城县)。赵国入侵齐国,占领长城(山东省长清县境内)。

三年(乙卯、前366),魏、韩会于宅阳。秦败魏师、韩师于洛阳。

三年(乙卯,公元前366年),魏国、韩国在宅阳(河南省荥[xing]阳县)举行会议。秦国在洛阳(周王国首都)击败魏国和韩国军队。

四年(丙辰、前365),魏伐宋。

四年(丙辰,公元前365年),魏国攻打宋国。

五年(丁巳、前364),秦献公败三晋之师于石门,斩首六万。王赐以黼黻[fǔfú](《淮南子.说林训》:"黼黻之美﹐在于杼轴。"高诱注:"白与黑为黼﹐青与赤为黻﹐皆文衣也。"多指帝王和高官所穿之服。)之服。

五年(丁巳,公元前364年),秦献公在石门(陕西省三原县)大败韩、赵、魏三国联军,斩首六万人。周显王特地颁赏他绣有黑、白、青花纹的服饰。

前面公元前366年的洛阳之战,和此年的石门山之战是秦国收复河西之地的重要战役。石门山之战也是秦国首次对魏国的重大胜利,“献公称伯”也是自此年开始。

七年(己未、前362),魏败韩师、赵师于浍。秦、魏战于少梁,魏师败绩;获魏公孙痤。卫声公薨,子成侯速立。燕桓公薨,子文公立。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时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馀,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靠近(水边))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通“夷狄”)遇秦,摈斥(排斥;弃去)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于是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

七年(己未,公元前362年),魏国在浍地(山西省翼城县境内)击败韩国和赵国军队。秦国、魏国在少梁激战,魏国军队大败而逃,公孙痤被俘。卫国卫声公去世,他的儿子卫速即位是为卫成侯。燕国燕桓公去世,他的儿子即位是为燕文公。秦献公去世,他的儿子嬴渠梁即位,是为秦孝公。这是秦孝公已经二十一岁了,这时黄河、崤[xiáo]山以东有六个强国,淮河泗水流域十几个小国林立。楚国、魏国与秦国接壤。魏国筑有一道长城,从郑县沿着洛水直到上郡;楚国自汉中向南占有巴郡、黔中等地。各国都把秦国当做未开化的夷族,不准参加中原各诸侯国的会议盟誓。于是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国家,修明政治,想要让秦国强大起来。

1.泗水在古代曾汇集反水、睢水、潼水、沂水等诸多河流,泗水自鲁桥以下又南循运河至南阳镇,穿南阳湖而南,经昭阳湖西、沛县东、又南至徐州市东北循淤黄河东南、宿迁市及泗阳县,在泗口(又名清口,今淮安市淮阴区码头镇附近)注入淮河,是淮河的一大支流,故“淮泗”往往通称。

2.公孙痤,又称公叔座,在前面谈到吴起的时候说过这个人,他因为妒忌吴起的才干,听从仆人的建议设计离间了吴起与魏武侯的关系,导致吴起出奔楚国。然后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1.公孙痤还是很有才干的,当然了,能当相国肯定是有才干的,他的才干可能不如吴起,但也绝不弱,只有两个人的能力相差不大时才更容易妒忌。2.在离间了吴起之后,进而导致后来吴起在楚国的死亡,其实公孙痤是有愧疚的。在这一年,公元前362年,魏国发生了两大战役,一胜一败,在胜利的这场战役中,即公孙痤在浍水北岸大胜韩赵联军后,魏惠王准备赏赐公孙痤百万亩田,公孙痤推辞,说过去是吴起的教导,现在是战将的功劳。然后魏惠王找到吴起的后代赏赐了二十万亩田地。3.公孙痤在临终之前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商鞅)担任相国,我们从后来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导致秦国一跃成为强国可以看出,在’识才‘方面公孙痤也是眼光独到的。我对吴起这个历史人物很有好感,然后在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又有些感慨:关于人的相处,关于人的妒忌心,关于人的改变,一定一定不要先入为主,也一定一定不要将眼光停留在旧时光。

八年(庚申、前361),孝公下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古同“霸”,古代诸侯联盟的首领。),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以前、昔日。)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没有时间顾及;来不及。:闲暇)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迁移王都或地方官署所在地。)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 mò rán(沉默不语的样子)]。公叔曰:“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说:“当年我国的国君秦穆公,立足于岐山、雍地,励精图治,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划定国界;向西称霸戎翟等族,占地广达千里;天子寄以重任,诸侯都来朝贺,所开辟的基业是多么广大宏伟。只是后来历代国君厉公、躁公、简公及出子造成国内动乱不息,才无力顾及外事。韩赵魏三国夺走了先王开创的河西领地,这是无比的耻辱。到献公即位,平定安抚边境,把都城迁到栋阳,亲往治理,准备向东征讨,收复穆公时的旧地,重修穆公时的政策法令。我想到先辈的未竟之志,常常痛心疾首。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国。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推荐,就重病不起。魏惠王前来看望公叔痤,问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公叔痤说:“我手下任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去。公叔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建议惠王杀你,现在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没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叔痤,果然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痤病入膏肓,真是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公孙鞅到了秦国后,托宠臣景监推荐见到秦孝公,陈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计划,孝公大喜过望,从此与他共商国家大事。

在长长风吹的街道


既不活在当下,又不活在未来。

在这样夏天雨后,灯光柔和,绿植葱郁。有音乐,新发现的旋律,一直重复。时间凝固的氛围从四面八方将人笼罩,读了一些闲书,心绪安宁,忍不住想要随随便便的写写字。写什么都好,无所谓,真希望这样的空间和时间一直缓缓下去,直到自然衰老。

最近常多失眠,可能和改了作息和生活习惯有关。有时候焦虑,这种焦虑混杂了很多的患得患失;有时逼迫自己伤感,让情绪释放;有时又沉浸在某处,茫茫然如小船起伏,随波荡漾。

我们就这样安定下来,在尘世找到一处小岛。这小岛上已没有太多篝火,灰烬里泛着的薪火开始冷却,我们开垦出一片我们能开垦的动的土地,种上一些能够果腹的作物,看着它四季轮回。我们不再回望,不再期望,那就这样吧,我们握手言和。

《在长长风吹的街道》

你还好吧?你应该很好,我也很好
感到幸福,像感到树的叶子生长
在一天的黄昏,四周黯淡,感到幸福
去年的这个时候,还有前年,很多年前
都应该下着雨吧,这没有什么
我们久别重逢,像熟悉或者陌生的朋友
我们举起酒杯,借各自的肩膀依靠
我们道别,我们行路
在长长风吹的街道

继续阅读

《资治通鉴》周纪六

二十六年(乙巳、前376),王崩,子烈王喜立。魏、韩、赵共废晋靖公为家人(指平民)而分其地。

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周安王去世,他的儿子姬喜继位,是为周烈王。魏、韩、赵三国把晋靖公废黜为平民,瓜分了他的残余领地。

烈王元年(丙午、前375),日有食之。韩灭郑,因徙都之。赵敬侯薨,子成侯种立。

周烈王元年(丙午,公元前375年),出现日食。韩国灭掉郑国(河南省新郑县,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共432年),于是把国都迁到新郑。赵国赵敬侯去世,其子赵种即位,是为赵成侯。

三年(戊申、前373),燕败齐师于林狐。鲁伐齐,入阳关。魏伐齐,至博陵。燕僖公薨,子桓公立。宋休公薨,子辟公立。卫慎公薨,子声公训立。

燕国在林狐击败齐国军队。鲁国攻打齐国,进入阳关(山东省泰安县)。魏国攻打齐国,抵达博陵(山东省博平县)。燕国燕僖公去世,其子即位,是为燕桓公。宋国宋休公去世,其子即位,是为宋辟公。卫国卫慎公去世,其子卫训即位,是为卫声公。


齐国田午弑君自立,国内动荡,各国都来分一杯羹。


四年(己酉、前372),赵伐卫,取都鄙(周公卿﹑大夫﹑王子弟的采邑,封地。)七十三。魏败赵师于北蔺。

四年(己酉,公元前372年),赵国攻打卫国,夺取七十三个村镇。魏国在北蔺击败赵国军队。

五年(庚戌、前371),魏伐楚,取鲁阳。韩严遂弑哀侯,国人立其子懿侯。初,哀侯以韩廆为相而爱严遂,二人甚相害也。严遂令人刺韩廆于朝,走哀侯,哀侯抱之;人刺韩廆,兼及哀侯。魏武侯薨,不立太子,子与公中缓争立,国内乱。

公元前371年,魏国攻打楚国,夺取鲁阳。韩国严遂杀死韩哀侯,国中贵族立哀候之子是为韩懿侯。当初,韩哀侯曾任命韩廆为相国却宠爱严遂,两人互相仇恨至深。严遂派人在朝廷刺杀韩廆,韩廆逃到韩哀侯身边,韩哀侯抱住他,刺客刺韩廆连带韩哀侯也被刺死。魏国魏武侯去世,没有立太子,他的儿子魏罃与魏缓争位,国家大乱。


1.这里有点乱,查了下《资治通鉴》中华书局的竖版书是这么记载的:《战国策》以聂政刺韩相事及并中哀候为一事,此从《史记》。按太史公年表及韩世家,与韩烈侯三年皆书‘聂政杀韩相侠累’,与哀候六年又皆书‘严遂弑哀候’。所以是按照这个来写的,但是以《刺客传》考:聂政杀侠累是在哀候时,以《战国策》考之亦然。《资治通鉴》与列侯三年载聂政杀侠累事,又与哀候六年载严遂杀其君哀候,是从《史记》年表、世家所书。盖《刺客传》初不言并杀哀候,止战国策言之,《资治通鉴》因此怀疑,所以这里记载‘并刺哀候,不书聂政’,只说使人,《资治通鉴》不认为严仲子为严遂,也不认为侠累为韩廆。
2.魏武侯生前没有立储,死后魏缓和魏罃争立,魏缓逃到赵国邯郸。这时公孙欣入见韩懿侯说:魏罃与魏缓争立为君,魏罃得到了王错的辅佐,拥有上党,只算拥有半个国家,不如趁这个机会除掉他。“韩懿侯听了很高兴与赵成侯合兵进攻魏国,即浊泽之战,魏罃被围困。但是这时候韩赵两国开始意见不合,一个说让魏缓和魏罃同时并立,分成两个魏国,一个说该立魏缓为魏君,吵着吵着各自退兵了,这时候魏罃追了出来,杀了自己的弟弟魏缓,成为魏国国君,史称魏惠王。


六年(辛亥、前370),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赵伐齐,至鄄。魏败赵师于怀。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饥饿)。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楚肃王薨,无子,立其弟良夫,是为宣王。宋辟公薨,子剔成立。

公元前370年,齐威王朝拜周烈王。当时周王室已经十分衰落,各国诸侯都不来朝拜,唯独齐国仍然来朝拜,因此天下人愈发称赞齐威王贤德。赵国攻打齐国,至鄄地(山东省濮县)。魏国在怀地(河南省武陟县)击败赵国军队。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当官,每天都有人说你坏话。但是我派人去即墨视察,田野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此十分安定。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便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镇守阿地,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我派人去阿地视察,田野荒芜,百姓贫穷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这是你用钱买通了我的左右来替你说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以及专替他说好话的。于是群臣们毛骨悚然,不敢弄虚作假,都尽力做事,齐国大治,成为天下最强盛的国家。
楚肃王去世,没有儿子,弟弟良夫继位,是为楚宣王。宋国宋辟公去世,其子宋剔成继位。


当你身居高位时,你是不大能听到准确消息的。这时候你的判断应该是基于观察到的事实而不是其他人的毁誉,然后以事实建立严刑峻法才可以重塑取信之道。


七年(壬子、前369),日有食之。王崩,弟扁立,是为显王。魏大夫王错出奔韩。公孙颀谓韩懿侯曰:“魏乱,可取也。”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伐魏,战于浊泽,大破之,遂围魏。成侯曰:“杀,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二国之利也。”懿侯曰:“不可。杀魏君,暴也;割地而退,贪也。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患矣。”赵人不听。懿侯不悦,以其兵夜去。赵成侯亦去。遂杀公中缓而立,是为惠王。太史公曰:魏惠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国之谋不和也。若从一家之谋,魏必分矣。故曰:“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也。”

公元前369年,出现日食。周烈王去世,弟弟姬扁继位,是为周显王。魏国大夫王错逃奔韩国,公孙欣对韩懿侯说:“魏国内乱,可以乘机攻取。”韩懿侯于是和赵成侯联合出兵攻打魏国,在浊泽这个地方大战,大败魏军,包围了魏国。赵成侯说:“杀掉魏罃,立魏缓为国君,然后割地退兵,这对我们两国是有利的做法。”韩懿侯说:“不妥,杀掉魏国国君魏罃,是残暴的,割地后退兵,这是贪婪,不如让魏罃和魏缓将魏国一分为二。魏国一旦一分为二,比宋国、卫国都不如,我们就再也没有魏国的威胁了”赵成侯不同意,韩懿侯不高兴,率领他的军队乘夜离去。赵成侯也只好退兵。魏罃于是杀死了魏缓继位,是为魏惠王。
太史公说:“魏惠王之所以能自身不死,国家不被瓜分,是由于韩赵两国的意见不合。如果按照其中一家的办法去做,魏国一定会被瓜分。所以说:‘国君死时,无继承人,国家就会被击破。’”


这个韩懿侯也太妇人之仁了吧,最初联合起兵的发起人是你,你也觉得魏国内乱有机可乘。结果等到大败魏军后,说什么割地而退,贪也。这不扯犊子吗。如果说起兵的理由是一直觉得魏国是大患,将魏国一分为二这患就解除了,这也是扯啊,一分为二哪有直接灭了来的直接啊,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