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纪四

1.周威烈王 姬午(二十四年) 2.鲁穆公(八年) 3.秦简公 (十三年) 4.郑繻公 (二十一年)5.宋悼公 (二年)6.楚声王(六年) 7.齐康王 (三年)8.晋烈公(二十年)9.魏文侯 魏斯(四十五年)10.韩景侯(七年)11.赵烈侯(七年)12.燕僖公(元年年)13.卫慎公 (十三年)


王崩,子安王骄立。

周威烈王驾崩,其子姬骄继位,是为周安王

盗杀楚声王,国人立其子悼王。

盗匪杀死楚国楚声王(芈当),国中贵族拥立其子楚悼王(羋疑)继位。

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元年(公元前401年)

秦伐魏,至阳孤。

秦国攻击魏国,大军抵达阳孤(山西省新绛县阳壶城)

二年(辛巳、前400)

二年(辛巳,公元前400年)

魏、韩、赵伐楚,至桑丘。郑围韩阳翟。

韩国、魏国、赵国联合攻打楚国,直至桑丘(山东省滋阳县)。郑国围攻韩国阳翟城(河南省禹县)。

韩景侯薨,子烈侯取立。赵烈侯薨,国人立其弟武侯。秦简公薨,子惠公立。

韩国韩景侯去世,其子韩取即位,是为韩烈侯。赵国赵烈侯去世,国中贵族拥立其弟即位,是为赵武侯。秦国秦简公去世,其子即位,是为秦惠公。

三年(壬午、前399),王子定奔晋。虢山崩,壅河。

三年(壬午,公元前399年),周朝王子姬定出奔晋国。虢山崩,泥石壅塞黄河。

四年(癸未、前398),楚围郑。郑人杀其相驷子阳。

四年(癸未,公元前398年),楚国围攻郑国。郑国人杀死国相驷子阳。

五年(甲申、前397),日有食之。三月,盗杀韩相侠累。侠累与濮阳严仲子有恶。仲子闻轵人聂政之勇,以黄金百镒为政母寿,欲因以报仇。政不受,曰:“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及母卒,仲子乃使政刺侠累。侠累方坐府上,兵卫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韩人暴其尸于市,购问,莫能识。其姊闻而往,哭之曰:“是轵深井里聂政也!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柰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遂死于政尸之旁。

五年(甲申,公元前397年),出现日食。三月,盗匪杀死韩国国相侠累。侠累与濮阳人严仲子有仇。严仲子听说轵地人聂政很勇敢,便拿出黄金一百镒为聂政母亲祝寿想要聂政为他报仇。聂政却不接受,说:“我的母亲还健在,我不敢为别人去献身”等到他的母亲去世,严仲子便派聂政刺杀侠累。侠累正端坐府中,有许多兵卫,聂政一直冲上厅阶,把侠累刺死。然后划破自己的面皮挖出双眼,割出肚肠而死。韩国人把聂政的尸体放在集市中暴尸,悬赏查找,但没人知晓。聂政的姐姐聂嫈听说此事前往,哭着说:“这是轵地深井里的聂政啊!他因为我还在的缘故,自毁面容不连累我。我怎么能怕杀身之祸,最终埋没我弟弟的英名呢!”于是自尽在聂政的尸体旁。


聂政比豫让牛逼多了,短短几句话,写出了聂政的孝、勇、细,出手干净利落,一击即中。功成后,潇洒自屠,此乃真侠士也。后有《广陵散》说的就是《聂政刺韩王曲》,但是我疑惑的是聂政为什么舍掉性命去为严仲子办这事,仅仅是严仲子为聂政的母亲祝寿送去一百镒黄金就值当用生命去报答,还是说这就是有人看上自己了,士为知己者死?所以我还是倾向于相信另一个版本聂政的故事,说的是,聂政的父亲为韩哀侯铸剑,超过工期没完成,父亲被杀,后来聂政长大为父报仇,杀死的是韩王。


六年(乙酉、前396),郑驷子阳之党弑公,而立其弟乙,是为康公。宋悼公薨,子休公田立。

六年(乙酉,公元前396年),郑国宰相驷子阳的余党杀死国君郑公,改立他的弟弟姬乙,是为郑康公。宋国宋悼公去世,其子宋田即位,是为宋休公。

八年(丁亥、前394),齐伐鲁,取最。郑负黍叛,复归韩。

八年(丁亥,公元前394年),齐国(首府临淄,山东省淄博市)攻打鲁国(首府曲阜,山东省曲阜县),攻占最地。郑国的负黍(河南省登封县)地方反叛,复归顺韩国。

九年(戊子、前393),魏伐郑。晋烈公薨,子孝公倾立。

九年(戊子,公元前393年),魏国攻打郑国。晋国晋烈公姬止去世,其子姬倾即位,是为晋孝公。

十一年(庚寅、前391),秦伐韩宜阳,取六邑。初,田常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太公和。是岁,齐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

十一年(庚寅,公元前391年),秦国攻打韩国宜阳(河南省宜阳县)地方,夺取六个村邑。起初,齐国田常生襄子田盘,田盘生庄子田白,田白生太公田和。这年,齐国的田和把国君齐康公流放到海边,让他保有一个城的赋税收入,以继承祖先祭祀。

十二年(辛卯、前390),秦、晋战于武城。齐伐魏,取襄阳。鲁败齐师于平陆。

十二年(辛卯,公元前390年),秦国与晋国(山西省曲沃县)大战于武城(陕西省大荔县,晋国在403年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已经无力反抗。此处柏杨认为是魏国或者韩国)。齐国攻打魏国,夺取襄阳(山西省临汾县)。鲁国在平陆击败齐国军队(山东省汶上县)。

十三年(壬辰、前389),秦侵晋。齐田和会魏文侯、楚人、卫人于浊泽,求为诸侯。魏文侯为之请于王及诸侯,王许之。

十三年(壬辰,公元前389年),秦国入侵晋国。齐国田和在浊泽约会魏文侯及楚国、卫国贵族,要求作诸侯。魏文侯替他向周安王及各国诸侯申请,周安王准许。

十五年(甲午、前387),秦伐蜀,取南郑。魏文侯薨,太子击立,是为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谓吴起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商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武侯曰:“善。

十五年(甲午,公元前387年),秦国攻打蜀地(四川省成都市),夺取南郑(陕西省南郑县)。魏国魏文侯(魏斯前472年―前396年,此项记载有误)去世,太子魏击即位,是为魏武侯。魏击顺黄河而下,在中游对吴起说:“稳固的山河真美啊!这是魏国的宝地啊!”吴起说:“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当初三苗氏部落,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但他们不修德义,被大禹消灭了。夏朝的君王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和黄河、济水,右边是泰华山,伊阙山在其蓝边,羊肠阪在其北,但因为修政不仁,被商朝汤王驱逐了。商朝纣王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山,常山在其北,黄河经过其南边,但因为修政不仁德,被周武王杀了。由此可见,国宝在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势险要。如果君主你不修仁德,恐怕这条船上的人都是你的敌人”魏击听罢说:“你说的对!”


吴起的观点有点儒家的“仁者无敌”的意思。


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居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子乎,属之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魏国设置国相,任命田文为相国。吴起不高兴,对田文说:“我想和你比一比功劳怎么样?”田文说:“可以”吴起便说:“统帅三军,使士卒乐于战死,敌国不敢谋犯,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整治百官,亲善万民,充实仓库,你比我吴起如何?”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说:“镇守西河,使秦国不敢向东侵犯,韩国、赵国依附听命,你和我比怎么样?”田文说:“我不如你”吴起问道:“这三方面你都在我之下,但职位却比我高,这是什么道理?”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良久说:“国相位置属于你”


一开始翻译的时候我以为“主少国疑”的意思是田文是在魏武侯魏击年幼时候就辅佐少主,然后有此大功,这个先手优势吴起是断然比不上的,但仔细一想也不对啊,吴起是在魏击的老爹魏文侯时候就投奔过去,可以说魏击还没即位的时候吴起已经身在魏国,以吴起的才干他当然也可以辅佐少主。后来查阅了一下资料,有点吃惊,再联想到吴起之后在楚国的遭遇以及如今。以下观点全是自我揣测,没有依据,有点阴谋论,我理解田文的观点是:你吴起的确很牛逼,治国、治军都万中无一,但是正是因为能力太优秀不适合做国相,因为在当前“主少”的阶段,你无法凝聚群臣,无法凝聚民心,我们在吴起之后投奔楚国的一系列政治举措可以看到,得罪了权贵,落得惨死下场。你要知道在一个政治群体中必然有一些既得利益的庸才权贵,你要改革势必触及他们的利益。一个人太优秀势必让这些庸才自危,这些庸才把持着各方权利,“主少”也就是权利不稳,首先考虑的问题当然是“维稳”而不是改革,用田文,能力不济,但做个凝聚剂,做个和事佬还是绰绰有余的,其他人也放心,因为虽说换了新人,该怎样还是怎样,大家依然happy。
但是这样理解依然有问题:一、我是怀疑魏击和田文没这么聪明能想到这一层(也有可能是我想多了,他们长期处于政治权利中,可能天然本性就有一种对政治的敏感度)二、从吴起的沉默良久貌似他已经能想到这一层,但是为什么后来在楚国他还是这么干呢,他是不是彪?(能自圆其说的解释是吴起在楚国这么干的时候,还不是“少主”阶段,加上吴起这个人本来就好大喜功(无贬义),能力出众,功名心太重,他是无法忍受碌碌无为的)


久之,魏相公叔尚主(娶公主为妻。因尊帝王之女﹐不敢言娶﹐故云。尚﹐承奉﹑奉事或仰攀之意。)而害吴起。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起为人刚劲自喜。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君(何不)试(邀请;请)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公主为妻而以吴起为忌。公叔的仆人献计说:“吴起容易铲除,吴起为人刚劲而沾沾自喜。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的人才,但君主您的国家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国君何不试着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辞谢的’主人您与吴起一起回来,让公主羞辱你,吴起看到公主如此轻视您,一定会辞谢国君的婚事,这样您的计谋就实现了”公叔听从了这个计策去做,吴起果然辞谢了与公主的婚事。魏武侯疑忌他,不敢信任,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


吴起这小鞋穿的真是窝囊啊,有时候你真的不知道哪里藏着一把刀,莫名其妙的就被人算计了一把,防不胜防。


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起明法(审:谨慎)令,捐不急(不切需要)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破游说之言从横者。于是南平百越(浙江省、福建省),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

楚悼王向来听闻吴起的贤能,吴起到了楚国后便任命他为国相。吴起严明法纪号令,裁剪一些不重要的闲官,废除了王族中远亲疏戚,用来安抚奖励征战之士,大力增强军队,破除合纵连横游说言论。于是楚国向南平定百越,向北抵挡韩赵魏三国的扩张,向西征讨秦国,各诸侯都害怕楚国强大,但是楚国的王亲贵戚、权臣显要却有很多怨恨吴起。


越看越觉得吴起这种一人兴邦的人真是牛逼,基本上到任何一个国家都能迅速使这个国家迅速崛起。有手段、有谋略、能吃苦。悲剧的是吴起总是栽在小人之手,在鲁国被离间说残忍薄行,在魏国被穿小鞋,见疑于君,在楚国被王亲贵戚、权臣显要怨恨,身死异处。可能一个人的才华太甚、不知自敛必然遭人妒吧,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在这个世界上也不能为了照顾傻逼的情绪而碌碌无为吧,所以有时候也只能去他妈的。


秦惠公薨,子出公立。赵武侯薨,国人复立烈侯之太子章,是为敬侯。韩烈侯薨,子文侯立。

秦国秦惠公去世,其子即位,是为秦出公。赵国赵武侯去世,国中贵族又拥立赵烈侯的太子赵章即位,是为赵敬侯。韩国韩烈侯去世,其子即位,是为韩文侯。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