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


作为一个被教育和文化驯化的一个还算可以的人类,我成年后有过一次暴力行径。起因和细节就不描述了,结果是花了一千块的医疗费。我自诩不是一个暴力主义者,精神也正常,成年后苟且偷生,老实本分,偶尔有些超出法律范围的想法和动机,限于财力和胆识也基本在萌芽状态就被闷杀。

但我能记得那次暴力时的感受:整个人高度紧张,激素瞬间占满大脑,眼中只有攻击对象,出招的刹那就能放电影般挑出裸绞这一狠招,从背后绞倒攻击对象后,膝盖侧踢下腰,一连串动作没有一丝犹豫。看到对方帮手赶来,有点怯,忍受几次攻击后,才想起裸绞能要人命,整个过程持续不到二十秒,然后进入中国特有式的暴力后续处理。

贾樟柯电影《天注定》里有一段,姜武扛着枪找村长写煤老板焦胜利的罪状,村长不写,反口嘲笑,姜武一枪结果了村长。这个场景当时吓了我一跳,这种一瞬间的镜头语言像极了极简派写的短篇小说,也是暴力的最佳影像表现形式。

人类自始至终是一种动物,这是我一直的观点。自我保护、性、攻击性、食欲这些最底层的本能必将长期占据,也是生存所需。大脑必将调集所有能量满足这些需求。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和阿城的《棋王》都对食欲这一块有直抵性的描述,性这一方面也有很多描述,感觉很深刻的有川端康成的《睡美人》,将“性和衰老死亡”联系在一起。往下三路去想,我有时候也会思考:星爷的性生活是如何解决的?马首富是一直从一而终吗?罗哥的多人运动是不是常态?何赌王80多岁依然在造人。成年后的世界就是这样,你不再相信未成年前由成年人给你描绘的空中楼阁。知道了,人的这种动物性,趋利避害,蝇营狗苟的生存状态。

所以你无非就变成了你曾经讨厌的自己,世界自有一套规则。

人类的战争、宗教、种族斗争,归根结底都是一种生存需求。人类丰富的镜像神经元,由此引申到的文化认同、归属感其实就是一种自我保护。这种暴力动态隔一茬就回来相互残害一番必将随着人类的存在而一直存在下去。

和平是运气。

推荐一个数学网站

推荐一个网站,数学乐https://shuxuele.com

怎么说呢?我数学不好,但也不是无可救药。在求学生涯中,基本上的情况是:遇到老师好,成绩好,遇到老师差,成绩差。不幸的是,我遇到差老师的次数多了点。

以前也没感觉什么,成年后,谁还去研究数学啊。后来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我居然连利息这个概念都不是很理解,月利率、年利率、等额本息和等额本金都分不清楚。再然后,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如何选择,看到一些从概率论的角度阐述不确定性未来的科普文章,想着去看看MIT的那本《概率导论》,我才知道所谓教材的天壤之别,外国的数学教材那写的叫一个好。但是又遇到一个情况,你明知道这教材写得好,可是数学又是环环相扣,有些基础你不知道完全无法进行下去,于是我又开始翻起那本《托马斯微积分》,紧接着问题又来了,因为英文基础薄弱,看着第十版翻译的《托马斯微积分》那叫一个佶屈聱牙,很多概念读了三四遍愣是不知道翻译的叫啥,于是搜索,发现这个叫数学乐的网站,如获至宝。

这个网站翻译自一个英文网站,对每个数学概念的解释,事无巨细,那真是掰开了又掰,可以说对以前那些念书时候不明白的概念,对数、自然底数、弧度、反函数等等,像是打开了任督二脉,真是没想到原来是这么理解的。我才突然明白,很多时候不是你笨,是你没看过好东西,你遇到一个照本宣科的浆糊老师,结果是学着学着自己也浆糊了,然后放弃,然后给自己找一个安慰理由安慰自己,如果不能安慰自己,人是活不下去的。

当然了,天赋这种东西是绝对存在的,人与人之间也是有很大差距的。本质上我也没想成为一个数学家啥的,我只是在读某些书籍的时候,发现需要基础,然后尽自己的努力去了解这些基础而已。

可以这么说吧,这个网站的内容,适合绝大多数普通人,适合绝大多数还想逻辑理性的了解这个世界的人,如果你有小孩,也可以让他看看,无论从阐述、设计都绝对会让他们对数学感兴趣。

感谢互联网,也很遗憾,如果我念书的时候有这样的良师益友,可能又会有另一种人生吧。

最后,我想说: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这世界本质上是一群数学好的人在割数学差的韭菜。

重塑思想的野心

整个概率论的逻辑大厦建立在这三条公理上。

公理1:任一事件的概率介于0和1之间;

公理2: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

公理3:对于任何互不相容的事件序列,这些事件至少有一个发生的概率正好等于它们各自概率之和。

整个欧式几何的大厦建立在如下五条公理上。

公理1:从一点向另一点可以引一条直线;

公理2: 任意线段能无限延伸成一条直线;

公理3:给定任意线段,可以以其一个端点作为圆心,该线段作为半径作一个圆;

公理4:所有直角都相等;

公理5: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并且在同一边的内角之和小于两个直角,则这两条直线在这一边必定相交。

我们通常所说的“感觉”、“直觉”很可能只是“计算力不够强大”的一种表述:围棋中说的“势”,在Alpha Go前被吊打,佛教中“悟”很可能就是某一片神经单元被激活。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万物皆数”可能是真理。我们的大脑被设计成“情绪至上”,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带领人类走出茹毛饮血的是大脑皮质,只是大脑皮质不容易被控制、耗能巨大。底层设计对“吃喝嫖赌”这种生理性的快乐犹如“冰山之下”,与之对抗往往徒劳。但人之所以为人,有“诗意地栖居”、“此生此世不够,诗意的世界”,要时不常往上瞅瞅。

重塑思想的野心是一个中年人在经历过混沌之后的再出发。他发现过往犹如散沙、无根浮萍,以前的文字是情绪碎片,被先入为主、偏见、情绪所主导,是一片垃圾场。所以他要改变,这种改变的伊始应该建立在逻辑、模型、数理分析之上。

当然这很难,也非天纵奇才,时间也不多,可是追求智慧难道不是一个人毕生的追求吗?

概率论和欧氏几何的大厦从几条公理推演,这是一个方向。在这条路上,先要抛弃过往,然后像一个质点,点线面四维多维至无穷。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