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最后的光明的自性,也就是达到了涅盘的程度。涅盘对凡夫来讲是人死了,实际上就是达到了无上菩提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2.一、禅宗六代祖师之统称
即一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大藏法数卷三十八)
3.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就是参禅的先决条件。
4.如何屏息诸缘,一念不生,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想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
5.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次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见性成佛。
6.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佛以慈悲,说本无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用来治疗贪嗔痴爱,成佛道部分法门高下,而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佛法的修行,我尝分作律、禅、密、净的四行。故于世佛苑的计划中,亦分设戒律、禅观、密咒、净土四林。这四门,我以为可包括佛法中一切的修行法门,而且是各应独立为门类的。)
7.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本来面目。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一言半语就悟道了,并无实法,后来人们的根器陋劣了如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于是采用了盯住一个点的方法,考虑一个问题,就是咬定一个死话头,如“念佛时谁”
8、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起,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就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父母没有生以前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
9.初参禅具信心,长永心,无心。信心即信我此心,本来是佛,与十方三世诸佛众生无异,第二信释迦摩尼说的法,法法都可了生死,成佛道,长永心者就是选定一法,众生行之,乃至来生又来生都如此行持;无心就是放下一切,如死人一般,终日随众起倒,不再起一点分别执着,成为一个无心道人。
10.大家怕妄想,以降服妄想为极难,我想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服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
11.办道的先决条件
一,深信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附注: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请师说法 命踏而登
鸠摩罗什法师在龟兹国的时候,有一次,天气非常地旱,很久很久也没有雨下,他就大显神通来求雨。他预知在三天以内,一定有雨的;把法坛设上了,果然不到三天,就下雨了,所以一般人民对鸠摩罗什法师更加信仰。
当时各国的国王,都请他去讲经说法;每一个国王对他恭敬到怎麼样呢?当时有个沙勒王请他升座讲经说法,等鸠摩罗什法师讲经的时候,沙勒王为了表示自己的诚心,就躺到那地方,以他自己的身体做为法座,请鸠摩罗什法师坐到他身上来说法;发这麼一种恭敬供养之心。一个国王对一位法师这样恭敬,这种的力量,感化得一般人民对鸠摩罗什法师,都是五体投地的恭敬供养。
因为国王都能这样子去恭敬法师,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上边有欢喜佛法的国王,下边老百姓一定有更相信佛法的,比国王相信得更厉害。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也就是国王——的德行,就像风似的;老百姓的德性,就像草似的;草经过风一刮,就会偃倒到地下。这个倒到地下,并不是真倒到地下,是表示老百姓更加的服从。
因为他有智慧,讲经讲得非常圆满,既扼要又简单,所以让人很容易明白的。当时鸠摩罗什法师不单在龟兹国各处弘扬佛法,在印度到处都讲经说法;他到每一个国家,都受人家恭敬供养。
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因为这样,所以苻坚也知道,於是就派一位大将叫吕光,带著七万的兵马去攻打龟兹国,到那儿想把人家国宝给抢来——这个国宝不是珠玉,而是国家一个智人,有智慧的人——把罗什法师给抢来。
说把罗什法师给抢来,这见著我们中国人也是很不讲道理的;我这一说,中国人会有很多人都不高兴,可是我不能不说公道话。当时知道他是国家的一个大德高僧,知道他是一个有智慧的智人,那麼应该和人家商量,以外交的的途径,请他到中国来弘扬佛法,他愿意来不愿意来,这个都在不可知之数的,不应该就发了七万兵到那儿硬给抢来了。
所以,你看看,中国佛教兴兴衰衰,三武灭佛 (注),接二连三的,总是有一些个法难。这个法难因为什麼呢?就是「因地不真,果招纡曲。」因为这个法是抢来的,中国人还自己觉得「我很了不起,这是中国的佛法。」我们现在要知道这个因缘,所以,就是法,我们也不可以盗法,也不可以抢法,也不可以随便去打劫法,要按著真正的方法去学习佛法;这是我的看法,你们的看法怎麼样我不知道。
编注:三武灭佛,北魏太武帝因信仰道教,诛戮沙门;北周武帝罢沙门,令还俗;唐武宗信道士赵归真言,痛抑佛教。佛教史称「三武之祸」。
12.五百年之前,有一大法师,有人问法: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
法师答曰:不落因果。此言出,法师既堕狐狸身。五百年后,法师以此问题请教百丈祖师,师曰:不昧因果。
法师豁然明朗,即得解脱。
此文的意思是,有人问大法师,我全力的帮助行人修行,还有没有因果?法师说不会留下因果,五百年后,这个法师问百丈祖师,祖师说:不违背因果,也就是说,你之所以全力帮助被人修行,这其实只是因果而已,并没有违背因果,指因果是不能违背的,学佛参禅之人必须要先深信因果。
二,严持戒律
用功办道首要持戒,戒是无上菩提直本,因戒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此处是说戒律是一个无上的规律,只有遵守这个规律才可以静下心来,只有静下心来才可以做一件事,产生智慧,若不是这样,则一无是处。
附注:心平何劳持戒,心直何用参禅,此心平心直不以外界为转移,不以外界的诸空相所迷恋于贪嗔痴怒。
三.坚持信心
想用功办道,先要一个坚固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情没有信心,是做不好的,我们要了生脱死,尤其要一个坚固信心。
四.决定行门
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13.参禅的方法
参禅为无上妙门,反闻闻自性,就是参禅。
跏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两足交叉置于左右股上,称“全跏坐”。或单以左足押在右股上,或单以右足押在左股上,叫“半跏坐”。据佛经说,跏趺可以减少妄念,集中思想)跏趺而坐,奋大光明。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挨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自咎。
话头就是一句话未念之前,即一念未生之际,一念才生,已成话尾。这一念未生之际,叫做不生,不掉举,不昏沉,不著静,不落空,叫做不灭,所谓不生不灭是也。
14.初心人所发的疑念很粗,忽断忽续,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仅可以叫做想,渐渐狂心收拢了,念头也有点把持的住,才叫做参,再渐渐功夫纯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觉得坐在什么住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单单疑念现前,不间不断,这才叫做疑情。若疑情没有了,便是无记,做枯木岩,到这时就要提,提即觉照,觉是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乱,即是定,也就是说到了不迷不乱,慧定的地步。【初思如昙花一现,中思如枯木逢春,再思如绵绵江水】
15.一物不将来时如何?
放下来。
一物不将来,放下个什么?
放不下,挑起来
【一个东西如果没有到来该怎么办,那就放心来不要想,如果这个东西都没有到来,又要放下什么,不想什么呢?如果不能放下,那就继续想】
16.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迫切和恒久,若不迫切则无动力,有动力没有恒久的毅力,万事也是做不下去的。】
17.参禅若要克日成功,如坠千丈井底相似,从朝至暮,从暮至朝,千思想,万思想,单单是个求出之心,究竟绝无二念。
18.修行人,有先悟后修者,有先修后悟者。但是悟有解证的不同,若依照佛祖的言论修习,是所谓解悟,这种悟道多不得力,只是看上去像是很有智慧,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参悟,若证悟者是从自己心中,朴实做法,逼拶(za1)到山穷水尽,这种一念顿歇,彻了自心,是真正的参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为外人道的。【也就是常说的听的懂和会的做两种方法,听的懂常常很浅,而通过种种尝试,努力知道做了才是真正的懂得了。】
19.初用心的易即是放下,放下一切无名烦恼,就像死去的尸体,你骂他,他也不动气,你打他,他也不还手,平日里的诸多习染也没有了,我们这个躯壳,一口气不来,就是一具死尸,我们放不下只是因为将他看重,生出人我是非,爱憎取舍,若不看重,我非我,还有什么放不下。
20.老用心的易就是绵绵密密的去做,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水到渠成。
高高在山顶,四顾极无边,静坐无人识,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种不是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