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共同途

2010年在安庆出差的时候,知道有邓稼先路,在合肥,在科大东区,也有邓稼先路。我想以后也会有杨振宁路,他们在今天,终于再次见面。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1922-2025,作为一个经历过一整个世纪的人,杨振宁写过《晨曦集》《曙光集》,他以前说要在100岁时写《天大亮集》,但是没有,不知道当前符不符合他心中的“天大亮”,今天他走了。

以下,是他《曙光集》的序言,一个顶级科学家,文字也是极好的,仅此纪念。

前言


1918年钱玄同写信请鲁迅(1881-1936)为《新青年》杂志写稿,鲁迅回答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可是后来鲁迅还是写了,写了有名的《狂人日记》,署名“鲁迅”


那是五四年代,是提倡“赛先生”和“德先生”的年代。我正是出生于那个年代。1927年6月2日上午王国维(1877-1927)离开清华园内西院18号住宅,坐人力车到颐和园,在鱼藻轩投水而死。遗嘱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


后来陈寅恪(1890-1969)在《王观堂先生挽词》中说: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


1929年10月我随父母亲搬入清华园西院19号居住,那时我7岁。后米听到王国维自杀的传闻,记得曾和同班同学熊秉明、郑士京在18号门前徘徊;曾到颐和园看水边的石碑:“海宁王静安先生殉国处”;也曾诵读清华园工字厅东南小土坡下的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1938年夏清华、北大及南开三校迁到昆明,成立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由于校舍未造好,文法学院暂迁蒙自。陈寅恪到蒙自后作了一首诗:


南湖即景


景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

那时我是联大一年级学生。鲁迅、王国维、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尽的长夜中。幸运地,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八十五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会验证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中的一段话:


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杨振宁
2007年12月于香港中文大学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