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做什么事情都是没有什么长性的,也就是说无论最初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我很快会对一件事失去兴趣:这导致我总是在追逐下一个目标然后陷入循环最后走入死胡同。我在总结自己的时候也在不断反问自己我为什么不能找一件事情,无论这件事起初我的态度是什么,在做的时候我不做判断,然后有始有终。
我在考虑把事情的时间维度拉长,接下来当然便是我要做什么?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我喜欢或者做过很多东西,比如写作,比如英语,比如设计,比如逻辑,概率,微积分,历史等等,之所以做不长的原因一是因为自己总是喜欢呆在舒适区,比如我曾经真的很想研究研究概率,找到一本写的很好的MIT的概率书,书也的确写的很详细,前面的一两个章节我也能仔细看完。好了,等到第三第四章的时候它必然会进入到我的舒适区范围之外,我就很懵逼了,看着一个推导公式写到两三页我从内心就崩溃了,还有涉及到的其他数学知识,一看全书八九百页,我才看到一百出头,漫漫长路啊,漫漫长路,然后我就开始给自己找一个借口,比如休息几天,比如一定要把这个章节完全弄懂再进行下去,比如再找一本同样的书看看这个章节其他书是怎么样写的,然后放弃。
我啊,总是吃不了这个苦。
好在我能意识到这个问题了,所以在安定下来,时间略有充裕的情况下我想找一件事情来做做。人嘛,总要给自己找点意义,不然无论是长夜还是白昼都非常难熬,如果有一天突然意外来临,我这个生命体消失。在短暂的一生,别说基因片段,连一点点值得纪念的事情都没有,虽然很多时刻也的确如此,大部分人的人生都是一个统计数据,但我总残存一点希望的念头。
那么做什么呢?
在写这篇博客的时候,我依然没有想好具体做什么或者说具体怎么做。我曾经有过几个恢宏的想法,第一个是读完《资治通鉴》,将这本历史书中所有我感兴趣的历史人物写个小传,写写它们在整个人生中的选择,它们的困惑,它们的命运转折,虽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它们可能只是一点点浪花,但至少这些浪花曾经翻出过海面,留过一丝丝涟漪。这就很不容易了。
另一个想法是一千零一夜,毕竟我曾经真的有试着写过小说,所以我可能会精读我喜欢作家的全集或者某个短篇,这些作家包括塞林格、卡佛、卡夫卡、海明威、王小波、沈从文以及余华等,然后试图分析下它们是如何写的。
具体的形式还没有想好,但是也就就此上路吧。
至于有什么意义,对于别人我不知道,但是对于我应该是有意义的吧!
不管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为时已晚。
1,字体又变了,要保持统一啊;
2,不要为坚持而坚持,要把这份坚持转换成习惯,之后就自然而然了长久了;
3,用过最长的闹铃音乐坚持了几年?
排版是个复杂的事,以后会改变,用固定模板写。以前基本不用闹铃,现在的闹铃是自带的模拟真实的闹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