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扯:卡夫卡的小说真不好读,我说的不好读是这厮不会分段,看过卡夫卡手稿的人绝对能晕过去。当年古龙在台湾收稿费的标准是按段落收钱,这直接导致了:“月圆,雾浓”“圆月在浓雾中”成名后这就是风格,你看还又多收了一段钱。卡夫卡恨不得将所有段挤在一起,加上他写的东西抽象,荒诞,难以理解,看他的书绝对不是一种享受。
1.《诉讼》章节梳理
2.《诉讼》的解读
一、《诉讼》的章节梳理
1.被捕,与格鲁巴赫太太谈话,然后与比斯特纳小姐谈话
银行襄理约瑟夫●K“生活在一个到处都很安定,所有法律都得到贯彻的法制国家里”在三十岁生日的那天被逮捕了,逮捕他的是一个叫弗兰茨,一个叫威廉的两名底层看守。他们声称对逮捕约瑟夫●K的理由和人品了解的一清二楚,绝不会出错。约瑟夫●K声称自己不懂法律同时自己也没有罪,之后他被逮到一个叫比斯特纳小姐的房间里去见监督官,房间里还有三名约瑟夫●K的同事。同样的监督官也无法告诉K是否被控犯有罪行,也不知道是否有人控告了K,只是告诉了K被捕了,他只是负责通知。虽然如此K被告知他依然可以从事他的职业,不妨碍的过正常生活。于是在K的三位同事的陪同下他回到了银行,当天晚上他给格鲁巴赫太太和比斯特纳小姐道歉,从格鲁巴赫太太口中K得知比斯特纳小姐不够自尊和自重,但K对这样的观点保持怀疑。在与比斯特纳小姐的聊天里K认为调查委员会既可能承认自己是无辜的,也可以宣布自己确实有罪。比斯特纳小姐告诉K自己下个月就要到一家律师事务所当职业,也许能给K当一位顾问。但问题的关键是:K连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毫不清楚。K试图表演早晨整个事件的情形,却惊动了隔壁房间格鲁巴赫太太的儿子,最后两人闹得不欢而散。
值得注意:弗兰茨和威廉告诉K最好把东西交给他们而不是交到仓库,因为仓库常常失窃,而且过一段时间就会把所有东西卖掉,虽然最终可能会从仓库得到一笔赔偿,但首先赔偿少的可怜,因为负责卖这些东西的人常常将东西卖给行贿最多而不是出价最高的人,其次赔偿费经过层层转手,年年拖延最终会越来越少。①
假使K有钱的话,弗兰茨和威廉可以帮K买一份早餐。②
2.初审
K得到通知将在星期天进行一次初审,审讯采取的方式连续、简短,所在地位于一个偏僻的街道,K抱着不求助与任何人、不想任何介入的心态来到审讯地点。审讯地位于一所民居之中,K几经辗转来到一间会议室。室内空气污浊,里面的人表面上分成两派,K起先想争取一派支持自己,进而让两派全都支持自己,他先是对预审法官称呼他为“房屋油漆匠”这个称呼发难,认为现在的这次审讯和给自己的称呼都是一样的:是强加的,接着对预审法官记录自己罪状的笔记本表示藐视,K认为自己所受到的待遇虽然是个别情况,却体现了一种针对众人的程序问题,他要为众人的尊严疾呼,同时指出在当天逮捕自己的早晨,看守暗示自己向他们行贿,企图骗自己的衣物及钱财,让自己的职员到场妄图通过他们散布自己被逮捕的消息,毁坏自己在公众的形象,动摇自己在银行的地位。
当K发现预审法官在给众人的某人发信号,他指出和此相同的法庭亦是有一个庞大的机构在操纵,这个机构雇用索贿的看守,愚蠢的监督官,不中用的预审法官,豢养一批高等甚至最高级别的法官,刽子手,他们最大的意义就是逮捕无辜的人,对这些无辜之人进行荒谬的审讯,让无辜者还未审讯就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羞辱。更为可悲的是一开始进来时众人分成的左右两派实际就是一伙,他们别着同样的徽章,为的是引诱自己将所有的说出来。K于是愤怒的离开了会议室。
值得注意:在K快要离开会议室时,预审法官说如果K此时走,将放弃了一次审讯对被捕者所带来的全部好处,以此来威胁K。③
3.在空荡荡的审讯室,大学生,法院,办公室
K在没有接到通知的情况下再次去到了法院,遇到了一位自己丈夫在法院听差的女人,这个女人被一个大学生勾引,他的丈夫只因为这个大学生将来很可能成为有权有势的大人物而敢怒不敢言。女人问K是否认为能改善这里的状况。K声称绝不会由于这种司法制度需要改革而去干预,只是因为自己被逮捕,自己这样做为的是保护自己。在通过女人的帮助下,K看到了预审法官放在讲台上的书,全是些低俗不堪的书籍。K希望对自己审讯有一个真正的结局,但他同时表示绝不会向任何涉及他案子的官员行贿。
女人对K表示好感,并表示会帮助K,因为负责K的案子的预审法官在追求自己,女人认为在这期间她可以对法官施加很大影响。大学生来找女人鬼混,K对此表示愤怒,但毫无用处,因为这个大学生声称是预审法官派来找这个女人的。女人和大学生离开后,K在法院办公楼下遇到了女人的丈夫,在这里K对比了法院办公楼和自己的办公室,心生优越。
女人的丈夫对预审法官和大学生勾引自己老婆的行径感到愤慨,因为害怕他们的权势又不敢声张,他提议带K去参观法院的办公室。在路过候审室时K遇到了一大批正在写申诉材料的被告,这些人恐惧、奴颜婢膝,敏感,神经质。K想离开这里,他对这一整套司法制度的内部和外部感到厌恶,但是他迷路了,听差也欺骗了他。
K受到一位司法女官员的照顾,在一间办公室坐了下来,办公室空气污浊,打开天窗想要透气结果外面的空气更糟,全是煤烟,K感到虚弱,女法官的一位同事建议带K离开办公室,K被他们两人架着往前挪,在快到门口时,K发现两个办公室成员已经习惯了办公室污浊的空气,对楼道里涌上来的新鲜空气反而感到不舒服,K在离开时感到自己的体内正在酝酿着一次剧变,在此之前他对旧的一切习以为常。
值得注意:女法官提到法院的一件事,他们全都认为作为第一个跟被告打交道的问询官,应该衣着光鲜,但管理处一毛不拔,大家之后凑钱给问询官买了身时髦的行头。④
4.比斯特纳小姐的女友
K发觉自从上次事件之后他很难和比斯特纳小姐谈上话,想找她把事情化解。比斯特纳小姐没有给K机会,反而让蒙塔格小姐搬到自己房间,并通过蒙塔格小姐约谈了K,蒙塔格说比斯特纳小姐深信他们之间再做任何谈话没有任何好处,是自己建议比斯特纳小姐才促成的这次谈话,蒙塔格认为即便事情很小,只要有一点点误会也让人不舒服,如果能像现在这样,就应该当机立断。K对蒙塔格耍的小手段非常明白,同时也认为自己不会夸大任何事情。
♠ 这一章节很短,我不知道卡夫卡究竟为什么会单独安排这一章节,我甚至从全书来看,也觉得比斯特特纳小姐这个人物没有任何作用,对于表述整个小说主题的意义在哪里,不得而知。⑤
5.打手
K在下班后,听到储藏室的异响,原来是一个打手正在鞭打上次负责逮捕K的看守弗兰茨和威廉。打手声称是因为上次预审过程中K控告了这两名看守。威廉向K求情撒谎说之所以向K索贿是因为自己工资可怜,要抚养家人,弗兰茨要娶媳妇,光靠工资干活就得活活饿死。K心生怜悯向打手求情,但打手不领情,打手认为这种贪婪的人永远不会晋升,就是要挨打。此时弗兰茨也向K求情并指责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威廉所教,威廉比自己大,比自己能耐打。结果依然没逃过打手的鞭打。
K发觉打手之所以坚持鞭打两个看守,无非是想要抬高要价,这个机构的下层员工都是无赖,K发誓要将所有的事公之于众,找出真正罪犯并给在自己能力范围让那些高级官员受到应得的惩罚。
6.K的叔父,列尼
K的叔父通过女儿艾尔娜的信得知K的事情后急忙赶来,让K为自己,为亲戚,为整个家族的名声考虑,带着K去找一位叫胡尔德的律师。他们两人经由霍尔德的女佣人列尼带着走到霍尔德面前。律师答应虽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会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K,律师在这之前已经知道这个案子,他时常同司法界有来往,他告诉K在这样的交往中,他能为他的委托人争取到很多便利条件,能从法院工作的好朋友口中了解更多情况,而且在当下屋子黑暗的角落就有一位好朋友:法院办公室主任。律师告诉K和他的叔父,法院办公室主任来探望自己在熟悉法院内情的人才能真正认识到的巨大价值。
这时K被女佣列尼勾引到律师办公室,在办公室中K看到一幅油画,油画画的是一个身穿法官长袍的人,坐在一张镀金靠椅上,姿势像是做一个决定性的观点或者一个判决,可列尼告诉K这其实就是一个美化了的预审法官,真正高级的官员都藏了起来,反而让这些小喽啰做到画像上的高位上。列尼劝告K别再与法院都,得认罪,然后借助外来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逃脱魔掌。之后列尼和K鬼混,这让K的叔父极为生气,等K走出律师的房时候,被狠狠的教训了一顿。
7.律师,工厂主,画家
♠这一章节极为复杂,它基本上描绘了整个司法制度的全貌及各种存在的弊端,我只能试着描述。
K开始考虑是否写一份辩护词呈交法院,他认为这种成文的辩护词比律师的口头辩护好很多。霍尔德也开始为K写第一稿的申诉材料,接下来的文章将是描绘整个司法制度,我开始做一个表格,试图更形象的描绘全貌。
- 第一份申诉:很重要,因为为辩护留下的第一印象常常决定整个诉讼程序。结果:这第一份申诉常常放错地方,不翼而飞,即使幸存也很少有人看。
- 申诉过程:既可以公开,也可以不公开,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结果:法院的各种文件如起诉书,对被告及被告的辩护人严格保密。导致:你就算写申诉,也不知道该反驳起诉书的那一条指控。进而导致:辩护律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依靠贿赂向法院官员探听情报。
- 找后台硬的大律师:这时会有法官主动上门,毫不隐瞒的提供情况,明白无误的做出暗示,讨论案子下一步审讯情况。结果:这些法官可能暂时接受大律师的某种看法,结果第二天就可能临时反水,反而给被告更严厉的判决。
- 提出司法改革:提建议本人的利益会受到严重损害,而且即便取得了一点局部的改进也是对未来的被告有好处。结果:司法机构始终保持着微妙平衡,变动机构的组织只会彻底毁灭,机构本身通过补偿作用又能恢复平衡。
—>唯一理智的做法就是让自己适应现在的状况
K每次到霍尔德律师拜访,得到都是一遍又一遍的上述情况的重复。这让K觉得他似乎找错了律师,这让K觉得必须要自己亲自干预此事,他现在已经处于整个诉讼过程,必须自卫。但是K连第一步起草申诉书的困难都难以克服,因为K根本不知道自己如何被控,更不知道由此而引起的其他罪状,他只能仔细地回忆一生,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很显然这是难以做到的。这时他遇到银行的一个客户,向他提供了一个专门给法官画像的画家蒂托雷,K去拜访这位画家,画家向K指出法院无视起诉的细节证据和永不撤诉这两条基本规律,给他提出三种可能的判决结果:1.真正宣判无罪 2.表面宣判无罪 3.无限期延期审判并指出这三种判决结果的形式和方法。
1.真正宣判无罪:画家对这样判决不能施加任何影响,如果K是无辜的,只需要放心大胆的等待就可以了,不需要任何帮助。K指出这种判决方法的矛盾:1.既然法院根本不理会证据,无辜的被告如何在不需要别人帮助就能被宣判无罪?2.既然否认私人关系可以改变法官看法,又说真正的无罪宣判可以通过私下交涉来促成。
画家说这种矛盾很容易解释,其实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一种是法律明文规定无辜者无罪释放(没有一名被告是完全无辜的),另一种是自己亲身体会:没有任何被告能逃脱无罪判定。
2.表面宣判无罪:方法是画家为K写一份从父亲那里学来的无懈可击的证词,带上证词去游说法官,争取大部分法官的 签字,进而影响主审法官的判断。
但这种方法获得的仅仅是暂时自由因为只有最高法院才能做无罪判定,而最高法院是K和画家无法接近的。这种方法只能逃脱起诉,罪名是依然存在的,各种文件保留,谁也说不准什么时候,会再次起诉,而K将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被逮捕,如此循环往复。
3.延期审判: 诉讼停留在最初阶段,不再往下进行,为此被告和他的帮手要始终保持与法院的个人接触,密切关注案子进展,隔几天去问候讨好主审法官。与表面宣判无罪相比前景比较明确,不用担惊受怕自己会重新被逮捕。
最终K被画家变相勒索了一番离开。
8.商人布洛克,解聘律师
K决定不再让霍尔德律师代理他的案子,他来到律师的公寓想要解聘律师,在律师的房子里他遇到了同样身为被告的商人布洛克,霍尔德代理布洛克的案子已经有五年了,在这五年时间里,布洛克从一个对诉讼漠不关心的商人变成一个诉棍,他背着霍尔德另外又请了一个五人律师团,不放过任何对自己有用,微小的希望,花光自己所有资金,全身心为自己的案子奔波,甚至求助于迷信,让诉讼本身成为了一种本能,布洛克详细的向K讲述了自己诉讼的过程,大小律师间的区别,律师与法院依赖和勾当,以及大律师霍尔德的重要性。K不以为然,依然坚持的要解聘霍尔德,K认为他之所以找代理人就是希望这件案子对自己的压力减轻一些,但事实是自从请了律师后,案子反而更让自己苦恼,而且完全看不到律师所能带来的进展。同时案子越来越严重的威胁到自己。
霍尔德为K的这个决定表示遗憾,他觉得他对K的案子很上心,与别的律师用一条细线牵着委托人走向判决不同,自己是把委托人背在身上的。他甚至叫来了布洛克羞辱了一番,以此来表明他对K是多么的重视,但K依然决定解聘掉霍尔德。
9.在大教堂
♠全篇的点睛之笔,由此全书上升到对法本身的审判这一哲学高度。
K准备带一个意大利客户参观大教堂,但是因为下雨,客户没有准时赴约,K在大教堂里遇到了一位神父,神父给K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一个“乡下人”来到“法”的门前,“法”的大门像以往的任何一个时刻一样,是敞开着的。这个人打算进去,却被守卫挡住。这个人就守在门前,一直等候到生命最后一刻。临死之前他向守卫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就没有另外一个人企图走入“法”的门呢?守卫的回答是,这一大门只为你敞着。
10.结局
K在三十一岁生日的前一天晚上,被两个刽子手带走,他们穿过广场,走过桥,来到田野中一个小采石场,两个刽子手你推我让,最后一个扼住K的喉咙,一个用刀刺进K的心脏,转了两圈。“真像是一条狗”他说,意思似乎是,他的耻辱应当留在人间。
二、《审判》的解读
小说的原型来源于卡夫卡自己的一次审判经历,1914年卡夫卡准备和未婚妻费丽莎结婚,但同时还和小三格莱特保持暧昧,结果在当年的7月11日由卡夫卡的原配,小三,小姨子和死党组成的审判法庭对卡夫卡进行了一次审判,卡夫卡成为了被告。审判的结果是卡夫卡解除了与原配的婚约。悲剧的是同年的12月5日,卡夫卡收到前小姨子的信得知前原配的父亲心脏病猝发逝世①,问题来了,敏感的卡夫卡觉得这是我的错,都是我不对,我有罪,小说从结尾开始写,这段故事很好的解释了小说中的一个人物:比斯特纳小姐,我在前面的章节概括里提到:我觉得比斯特纳小姐这个人物可有可无,或者说完全没有必要在《审判》所描绘出来的主题里单独列出一章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描述一番,小说的结尾K行刑前在通往广场的台阶上似乎看到了比斯特纳小姐的身形,K不确定,比斯特纳小姐在这个结尾中像是作为K临死前的一个指引,引领K 像一条狗一样的被处死,我觉得这是一种自赎的情结,意思就是:我的确该死,我对不起你,我用死来赎罪,你看着我死对我而言是一种莫大的解脱。《审判》没有写完,就整个描述的故事来看,我觉得文中的比斯特纳小姐还完全撑不起这个作为K“精神引领”的结尾,所以我只能这样理解卡夫卡在先写这个结尾里设定了 比斯特纳小姐作为精神引领,但他没有完成。卡夫卡如果不是生病而死,生命的结局也是自杀而亡。
这篇小说充满了无数的悖论,像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的狗不断转圈,小说的前八章还不足以令人觉得震撼,最多也就是抨击下荒唐的司法制度:说你有罪你就有罪,没罪也有罪,从觉得自己没罪,到可能觉得自己有罪到他妈的老子真的有罪,最令我震撼的是小说的第九章《在大教堂》完全将小说提升到一个哲学的角度审视,这一章我在读完以后完全不知所云,我不理解章节中的那个寓言究竟是什么意思,查阅一些论文都无法给出很好的解释,那些论文大抵都是从荒诞、表现主义一堆弄不懂的名词去解释,要不就是从三层审判:无罪审判、自我审判、法的审判,你抄我我抄你的解释,反而是搜索过程中看到一位律师的解释相当到位,引用如下[原文:《“在法的门前”–读卡夫卡小说《诉讼》而想到的》]:
“卡夫卡以一个作家和法学博士的双重眼光投向法律————他在著名小说《诉讼》里让一个牧师讲述了一则法的寓言:一个“乡下人”来到“法”的门前,“法”的大门像以往的任何一个时刻一样,是敞开着的。这个人打算进去,却被守卫挡住。这个人就守在门前,一直等候到生命最后一刻。临死之前他向守卫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这么多年来,为什么就没有另外一个人企图走入“法”的门呢?守卫的回答是,这一大门只为你敞着。这一寓言提示了“法”在人间的意义,即,它诱惑你进入,又阻挡你进入;它不向你呈现自身,只为你显示它的神圣和权威;它摆在你面前,又好像与你完全无关;它使你守候一生,却不给你任何窥视它的机会;它缠绕着你的心灵,耗尽你的光阴,却完全无视你的存在。总之它是冷漠的,又要使你付出加倍的热情,它就这样只为你敞开大门,从远处笼罩了、统治了你的全部生活。寓言中的“乡下人”,显然是社会中最大集体的指称,它代表着大多数人,卑微的人,它相对于“法”的制定者而存在。这就是“法”的门前等待者的确切身份。”
写的不错。